张阿姨是与我们家同时期被分配到某市来的军转家属。据妈妈说,那时候,几乎家家都是年轻的军人带着年轻的妻子、幼小的孩子,来到一个万万没有想到会到的城市来工作与生活。甚至刚到时,还没有房子,住大通铺、打地铺。
张阿姨便是那个时期与父母相遇相识的。
张阿姨看着我们一个个地出生,一天天地长大。我们也看着张阿姨一天天变老。
在许多次我上班的路上,都会遇到已年近八十的张阿姨提着大兜的菜从好远的地方往家里走。因为那儿是一个早市批发市场,菜比菜市场里便宜近一半。但那段路程差不多足足有两公里多。提着菜走,就是年轻人也会很吃力的。
张阿姨几乎不怎么买衣服,我感觉她的衣服都是几十年前的,陈旧得,如旧货市场淘来的一样。
甚至于袜子都会补了又补地穿。
其实,张阿姨与叔叔的退休工资很高,比我父母的还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是不能理解老人家节俭之极的用意的。
现在想来,其实是因为小时候太苦,形成了一种节俭的习惯与思维。
这当然是一种优良传统,但如果说,叫把节俭下来的钱,捐出去,又是万万不可的。
那么节俭的价值如何体现呢?节俭的意义何在呢?
我们已经进入了物质稳定饱和的年代,学会如何很好地照顾自己,是对成年后我们自己的基本尊重。无须为了节省几块钱去更远的超市买菜与水果,因为生活的吃苦并不能带给我们任何积级的改变。
更不要无价值地吃苦,比如省吃俭用只为买一个包包,再或者住在郊区每天花长时间上下班,这些吃苦只会消耗你自身的能量,并不值得。
出差后提着行李箱辗转几次地铁才到达宾馆经历的辛苦,相比较于出差后在冷风里等待要拜访的客户,前者看似很辛苦并节省了一些钱,却在奔波中消耗了自己的精力,而后者虽然也看似很辛苦,但是花出去等待客户的时间可以让你为事业多一次新的尝试,不管结局好坏,你都会有收获。
在经济学里有一个关于“成本”的理论。一种成本是我们用眼睛看得到的、清楚地记在会计本上的数据,即会计成本。另一种是我们看不到、虚拟、有可能会发生的机会成本。
同理,吃苦也是有成本的。一种吃苦是你每天起早贪黑,从来不打车都是地铁公交,吃饭都是馒头包子,这是一种看得见的成本;在家苦学英语,一个人每天上课加班深夜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这是看不见的成本。
不管能否看得见,衡量吃苦对自己的事业是否有价值,比单纯无谓地标榜吃苦重要得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