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看了眼自己的简书页,到今天为止已经写了128299字。
说实话,心里挺自豪的,倒不是自豪自己写的多好,而是想来这么长时间以来自己没有一天断更,一直坚持着,并渐渐了爱上了这样的节奏,自己也逐渐形成了生物钟,好像每天一到这个时间,不努力写些什么,就觉得浑身不自在。
我可以很负责的说,我会一直坚持日更,并能够长久的坚持下去。这一定在很多人看来,有些不值一提,但我想说,要真正抹平和大神之间的差距,又岂止这12万八千多字,有可能是几十万字,甚至是几百万字,只希望自己在成长的路上,绝不会为了这些而轻言放弃。
有人问我,你写了这么多字,写作方面有什么提高吗?
我说,有,但更多的是更加深刻的了解自己写作方面的缺点。
一,写作时候的用词很啰嗦,形容词过多,打个比方,我形容一朵花,会说这是非常漂亮的红颜色的花,但这样形容,不仅不会让人有印象,还显得啰嗦冗长。可以把花比喻成大家熟知的事物,比如像女人唇上的口红,娇艳欲滴,类似这样,就会给读者一个具体的概念并认同你的观点,这一点很重要,并且简化了用词,换种方式增强了画面感。
二,主题要明确,这可能是老生常谈,但确实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即使我们不写作,你说话,做演讲,工作上做报告,哪一样都需要你表达明确,有个确定的主题。
如果你在写作之前都没能明确主题要些什么,只是想到哪写到哪,只会沦为一个人的自嗨。主题不仅仅是一个标题,是要贯彻文章始终的,这取决于你对一篇文章的整体把握,离开这个主题的任何话都是多余的,这是个罗辑思维的锻炼。
写一个主题,都离不开这个框架,要完善这个骨架上的血与肉,而不是平添一些无用的点缀,这是根本上的区别。
三,要有举例和金句,越写,我越发现自己的输入不够,为什么,因为你想要说明一个问题或者观点,你总希望例举出强有力的“证据”来证你的观点,使它更能让人信服,但每到这个时候,脑袋总是空空如也,仔细翻找,又一无所获,很多次,都让人很懊恼泄气。确实,好的举例和金句都可以是文章的画龙点睛之笔,要运用好,唯有不断输入和积累。
四,人称的运用,很多时候到底应该怎样合理的运用人称进行叙事,推进文章的进程会不显得唐突?
对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台湾作家吴念真的那篇《遗书》,这篇文章怀念死去的弟弟,即使他有万般无奈,但作为兄长,对弟弟的那份深情却表达的淋漓尽致,作者用第三人称写自己,好像是在以上帝视角来看这件事,很有画面感,具体又显得真实,这是篇能让我意识到人称写作重要性的文章,值得好好学习。
五,修改,原先我会任由性子写作,并沾沾自喜的认为自己写的不错,但人就是这样,根本不会对当时自己正在做的事有个合理的评判,等过了时间,更不会做总结和回顾,这是对于像我们这些,希望在写作上有所进步的人来说万万要不得的。
我建议,可以把文章放在一边时间长一些,当你快要印象模糊的时候,再拿出来细读一遍,就会很自然的发现很多问题,有语言上的不通顺,错字,罗辑上的错误,主题不明确等等,这个过程实际也是练习你对一篇文章的把握能力,是个熟能生巧的技术,千万别小看了修改这件事。
六,我们表达的语言风格会千差万别,有时候我们看了一本好书,会自然而然的受到里面文字的影响,你写的文字都会沾染上书中的影子。
但问题是,我们又驾驭不住这样的风格,会把文章写得不伦不类,这就很尴尬,我觉得倒不如你想出了一个主题之后,就用大白话像平时和别人聊天说话的方式先写出来会更好些,这样的表达会更有自我的风格,也显得亲切自然。
这些,都是自己写了这些文字之后,意识到的需要加强和注意的地方,也希望能够来带更多启发和帮助,这就像是对自己几个月来写作的一次复盘,针对这些问题,会在以后的写作中不断练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