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真实的事例。
一个3岁的男孩上托育园已经有好几个月了,分离焦虑应该没有了才对。
实际上,男孩刚入园那段时间入园情绪特别大,老师都接驾不住,家长更是发愁。
后来,有一天男孩入园时不哭不闹了,但是没有持续多久,他继续像刚入园那会一样,特别抗拒和妈妈分离。男孩妈妈说“明明就是10分钟的路程,每天都要花2个小时”,这多折磨妈妈啊!
男孩继续闹,一到园区门口,不管什么办法,不管拿着什么玩具,不管吃着什么食物,一到和妈妈分离那一刻,男孩闹得天翻地覆,使劲哭,使劲叫“妈妈”“我要找妈妈”……
男孩妈妈身心疲惫不堪,她那张脸好像画满了波浪,从不能平息。
终于有一天,老师开门迎接男孩,他妈妈面目严肃地说“老师,如果他明天再这样闹,我们就请假,一直不来了”还发出了叹息声。
老师没有回答家长,她抱着如沸水般沸腾的男孩,差点站不稳了,哪里还有时间回应家长的质疑。
孩子上学有情绪,究竟是谁的原因呢?你有认真想过么?
作为家长,他们肯定一定想过有老师原因;
作为老师,她们肯定想过有家庭原因;
作为孩子本人,这个他内心最清楚。
老师没有想太多,因为之前已经和男孩妈妈沟通了很多,找过原因,想过对策,但是最后都是无济于事。
这次,老师心里很慌张,男孩不上学,考勤空白,那就得退费,这样对整个园区影响都不好。另一方面,老师也无计可施了。
那天,老师对男孩说了很多句“爱你哦,老师爱你哦!老师爱你哦!你爱不爱老师呀”,只要有空,有机会,不管是洗手时间还是吃饭睡觉,老师都见缝插针地对男孩说爱语。每次男孩都有回应,这点我特别欣慰。
老师没有奢求任何奇迹,老师只是心情不好,有压力,所以想到心理专家说的“我爱你哦,我很爱你哦”……
第二天,老师还担心男孩不来上学,或者家长要求退费等不好的事情。
“砰砰砰,老师”竟然是男孩敲门了,他是笑着,他拿着两本贴纸书,他自己走到门口……老师被惊呆了,这是多么久违的画面,这是多么异想天开的画面!
男孩入园终于不哭了,这下轮到老师纳闷了,他为什么转变那么快?这是巧合吗?老师继续寻找答案。
老师继续对男孩说“我爱你……”
第三天,男孩依然开开心心回园……
老师没有去寻找太多具体的解决办法,只是真心实意对男孩表达“我爱你”,让孩子感受到满满当当的爱。
这才是最本质的办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