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6:Similarity-Based Metho

作者: 冒绿光的盒子 | 来源:发表于2019-01-31 00:27 被阅读3次

    ①Similarity Measure

    相似度的衡量方法:
    Euclidean Distance(欧几里得距离):d(x,x_1) = |x-x_1|
    Mahalanobi Distance(马氏距离):d(x,x^`) = (x-x^`)^TQ(x-x^`),其中Q是一个半正定的协方差矩阵,是多维度数据之间的方差。马氏距离比高斯距离考虑的更全面,因为他把数据的维度和数据的大小都考虑了进来。中间的Q矩阵就是起到这个作用,Q = \Sigma^{-1}
    Cossim Similarity:这个是余弦距离,cossim(x,x^{`}) = \frac{x*x^`}{|x||x^`|}常用于在文本向量相似度的比较之中。
    Jccard Coeffcient:J(S_1,S_2) = \frac{|S_1 \cap S_2|}{|S_1 \cup S_2|}这个比较方法常用于在集合的对比,也就是推荐系统的优良性度量里面。

    ②Nearest Neighbor

    Two competing Principles:
    ①拟合数据并且得到较低的in-sample error
    ②in-sample error必须是可信的,可以作为out-of-sample的估计
    规则:用最近邻的k个点的变量的类别来指定当前点的类别
    Voronoi图:是由一组连续的两邻点直接的垂直平分线组成的连续多边形。
    最近邻算法不需要训练过程,所以它是可以实现In-sample error为0的,因为in-sample error就是训练集里面产生的。

    ③VC Dismension

    由于kNN算法理论上是可以拟合任何数据,所以它是可以shatter任何数据,所以它的VC维是无限的,这和凸边型是一样的。

    ④Feasible of Nearest

    在KNN里面的label是一个固定的值,它的概率是百分之一百,我们假设他和logistic regression一样,label是由一定的概率组成。\pi(x) = P[y = +1|x],当\pi(x) >= \frac{1}{2}:label = +1;otherwise:label = -1;
    再假设\eta(x) = min(\pi(x), 1-\pi(x))
    if(\pi(x) >= \frac{1}{2}):e(f(x)) = p[f(x) != y] = p[y != 1] = p[y = -1] = 1 - \pi(x) <= \pi(x)
    otherwise:e(f(x)) = p[f(x) != y] = p[y = 1] = \pi(x) <= 1-\pi(x)
    summarise:e(f(x)) = \eta(x) = min(\pi(x), 1-\pi(x))
    因为f(x)是我们的最优分类器,所以上面的e(f(x))就是我们能够对一个点做到最好的E_{in}的结果了。

    上面就是最好情况,现在来看看普通情况:

    e(g_N(x)) = P[g_N(x) != y] = P[g_N(x) = 1 | y = -1] + P[g_N(x) = -1|y=1]
    这个时候x的类别是由离x最近的那个点决定的。所以:
    e(g_N(x)) = \pi(x)(1-\pi(x_{[1]})) + \pi(x_{[1]})(1-\pi(x))
    e(g_N(x)) = 2\pi(x)(1-\pi(x)) + \sigma_N(x)
    \sigma_N = (2\pi(x)-1)(\pi(x) - \pi(x_{[1]}))
    当N足够大的时候,在一个有限的空间里面,xx_{[1]}可以无限接近,那么\sigma_N -> 0,两边取期望:
    e(g_N(x)) <= 2e(f(x))
    E_{out}(g_N) <= 2E_{out}^*
    这只是一种大概的证明方法,如果要更加细致一点:
    首先由E[x^2] <= E[x]^2,回到上面的式子:
    e(g_N(x)) = 2\pi(x)(1-\pi(x)) + \sigma_N(x),两边取期望:
    E_{out}(g_N) <= 2E_{out}^*(1-E_{out}^*)+E_x[\sigma_N(x)]
    如果上面的不等式满足N是非常大的一个数,而且\pi(x)是平滑的而且是连续的,那么\sigma_N -> 0,所以后面那一项就可以去掉了。

    ⑤The power of the nearest neighbor

    KNN的能力上面已经证明过了,虽然VC维是无穷,以至于表面上看起来没有上面作用,但是实际证明已经表面他的最高错误界限是最优的两倍,也就是说他至少是可以做到最优化分类器的两倍。
    K参数控制了这个模型的复杂度,大的K可以使我们得到更加平滑的结果。当k = N的时候,那么整一个分类器就是一个常数的了。

    ⑥Proper K value

    一般是K = 3就够了:




    这个矩阵就很容易可以看出哪个类别和哪个类别容易混淆。只需要计算有多少个原本类别是

    一般我们看到的都是归一化之后的,但是这里还不需要,后面的密度估计会需要了。另外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r,scale。这是指定了核函数的宽度。



    意思是r是长度的单位,也就是随着x增长而增长的单位长度。scale r越小,那么我们会越重视近距离点的贡献。



    加上分母的原因是使得权值相加为1.
    最后得到的就当前的类别。可以直接类比KNN左回归,也可以做分类,或者加上sigmoid函数做逻辑回归。
    window 函数

    代会原式子其实就是KNN本身。

    12.RBF Networks

    解释的两个方向:


    一个就是刚刚的式子。这样是把高斯函数隆起的这个小山峰放在当前判断的x点上:



    第二种方法就是改写上面的式子:

    这样就是把高斯函数的小山峰放在了每一个点x上,在X点处就是对x左的贡献:



    高度是W,在预测中需要计算的。在当前的这些bump里面,高度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把它改写一下,把w都变成是固定的,或者说把他们变成参数在训练的时候固定下来:
    这样就变成了RBF Networks了。 可以看到参数型的RBF会衰减到0,而非参数的不会。具体证明如下:

    13.overfitting


    N个参数,对于数据的拟合能力肯定是很强的了,那么过拟合的可能性肯定很高,这个时候就需要处理过拟合的问题了。
    解决办法很简单,既然是参数多,那么减少一点参数即可:



    偏执项是需要的,如果没有偏执项,在类别的均值不是0的话,整个学习曲线可能会变的扭曲。需要注意的是因为u是在高斯函数里面,所以u参数不是线性的,也就是说这个时候运行基础函数是依赖于参数的,这种情况下对于模型的性能提升是很大的。k指定的是假设集的大小,r值的就是一个假设的复杂度。

    14.Learning for RBF Networks

    有两个参数是需要学习,而u参数是非线性的,直接求导计算的话玩不来,所以需要先确定:


    根据上面的各种需求就可以求导即可,比如regression,或者是带regular的regression直接套公式即可。

    15.KMean均值

    上面RBF Network的第一步就是要确定中心点,这里就可以使用k均值算法了。




    对上述式子求导即可。



    聚类问题是一个NP-hard的问题,但有时候没有必要找到最好的问题,只需要找到比较好的就可以了,然后后面还有w线性参数的优化调整。

    16.Probability Density Estimation

    x的概率密度是将聚类推广到更精细的表达。密度估计的任务是估计对于给定的x点有多少可能会生成和x相似的点。要知道这个问题,就需要知道数据集里面有多少个和x相似的点。这里的相似度指的其实是距离。

    ①直方图

    把当前空间分成m个相等大小而互不相交的立方体,然后计算每一个立方体里面的点的个数:


    加上1/N是为了积分为1,密度积分一定要为1。
    但是要满足两个假设,v->0,每一个小空间要趋向于0,这样可以保证空间里面的点是足够接近x的,N*V->

    比如要计算x的密度,那么在x点按圆形扩张,知道包含了k个点,然后按照如下公式:




    很明显,这样画出来的图像有小尖快,局部对称。但是要注意的是,KNN估计密度的空间必须要有边界,因为上面的参数c就是归一化的,如果没有边界,归一化参数c是求不出来的。k要趋向无穷而k/N要趋向于0使得n远大于k,这样可以保证收敛。

    RBF估计



    继承了高斯函数形状以及收敛性,如果想要减少bump的话是可以增大scale r的。

    17.GMMs

    高斯混合模型。一个数据点是有多高斯模型互相贡献而成的,需要求这些高斯模型的参数。



    w是这个模型贡献百分比,积分为1。
    最大似然估计:


    E-M算法求解:
    先假设一个变量

    learning from data这本书对于E-M算法没有过多的讲解,都是直观解释,在李航老师的统计学习方法里面的公式推导较为完善,前面的博客也提到。但是对于E-M算法是有两种解释方法的,但是结果都是一样的,一般通俗的是比较好理解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Chapter 6:Similarity-Based Metho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caqs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