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始,是些许的尴尬。虽居同城,于湖塘,一直模糊不清轮廓。闻其名,竟不知哪隅。
“小方,你了解湖塘吗?你研究过方志敏烈士?……你能跟我们讲讲吗?”“我,我……”,携着羞愧与敬畏之心,踏进了这片红色故壤。
于是乎,三个人,两天,生活了一座村。
知否,什么是淳朴的烟火气?萝卜白菜霉豆腐,尽是自家地里收。红薯稀饭配两碗,不够还有年糕凑。如遇客人,甚是殷勤,土鸡土鸭土特产,满汉全席恨不能。农家大姐,羞涩而热情,生怕照顾不周,频繁问这询那。其不知,生态的种植,传统的制作,简单的翻炒,却是称赞的味道。
农家饭点早,烟囱几缕烟,村墟一连片。饭后闲踱,路边安静的美好。没有打扰、没有喧闹,只有路灯、小狗和拉长的身影。
信否,此地的夜是红色的?莫名期待:每晚6点半于礼堂排练的话剧。礼堂不大,等待间隙,三五行人浅谈家长里短,一群孩子缠着大人讲故事。他们是表演方志敏话剧的村自愿者们。
后来得知,有一志愿者,每天凌晨4~6点开始务农,6~8点赶到礼堂排练,8~17点外出挣钱,18点又马不停蹄奔向礼堂,直到21点,直到整个村子熟睡。
为按时演练,他们费尽心思地拾掇起时间的碎片,生怕误了内心的红色虔诚。
话剧,排的是前人故事,练的是后人追随,看的是热泪盈眶。
“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那极度感染的台词,占据了我的身体。 于是,我夜不能寐,也不敢。细胞中到处都是活跃的思维,到处都是一天的见闻……究竟得有多深刻,才敢念念不忘。
能否,天快亮?有点急切地想去问候一缕山里的冬阳,去接受主人的一句“早上好”……去感知这里热腾的气息。
一大早,便邀约去偶遇邻家的老爷爷,老奶奶,去探寻和掀开那些应该铭记的烽火流离。冬日园雾田霜,掠野而来的寒风,用力地把目光吹向伟人故居,吹向烈士纪念碑,也吹向那个季节。
虽已是冬容,草木闲数无俗姿。一凭、一栏、一字、一名,皆是慷慨,倾注激昂。于是乎,文字不再轻松欢快,生平第一次不敢握笔。因为它的沉重,惶恐辜负了当年的战火纷飞。
行程紧凑,匆忙地道别了烟囱、礼堂、女孩儿。怎会有,一股割舍不下的情愫,如亲人般自然流露,不过两天而已!
是否,这里太可爱?有可爱的柚子,可爱的女主,可爱的红色文化……任何的依附都点缀成了可爱。
早已分不清是红的可爱,亦或可爱的红?但于湖塘来说,确是形影相随的烙印。
薄幸我们定格在《可爱的中国》的结局里,这里也不再清贫,却是愈发的可爱。
不知愿否,来此沾染这片红色,如我般变得可爱起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