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中国旅游日,咱们聊了聊《徐霞客游记》的成书与流传的传奇故事。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作者文章列表中翻看,今天再说一部同样诞生于明末的奇书《菜根谭》。
咱们经常说的一句话,叫作“是金子,总有一天会发光的”。被誉为史上最治愈的书,千古第一鸡汤文的《菜根谭》,就是这样的「金子」,它重新被发现的故事,还带有一点戏剧色彩。
《菜根谭》问世于明末,当时有过数次刻板,但因题材与晚明时期的清言小品不尽相同,那时的书商大概卖不动,所以这本书就不受重视,渐渐被湮没。乾隆五十七年由纪晓岚领衔编撰集大成的《四库全书》全部完成时,此书连「存目」都未被收入其中。而作者的另一本书《仙佛奇踪》在《四库全书》中留有目录。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两年后的乾隆五十九年,有一个叫“遂初堂主人”的文人,某天借宿在一古刹中,闲来无事到处溜达,无意间从寺中一堆残经败纸中,拾到一本残缺的《菜根谭》,翻开一看,里面全是金句,鸡汤味十足,读来备受启发,令人欲罢不能。于是他毅然把残卷带回家,重新整理校对,编写成书,公之于世,这就是后来流传的常州天宁寺刻本。这段发现《菜根谭》的经历被他写成序言,介绍说,从残卷上得知作者名叫洪应明。
“遂初”指满足最初的心愿。这里心愿、初愿指归隐的意思,暗合了《菜根谭》作者的一生经历。
洪应明在史书上的资料有限,生卒年都不详,据考证他大约生活在明朝的嘉靖万历年间,与他有交往的万历年间嘉兴名士冯梦桢记载到:“洪生自诚氏,幼慕纷华,晚栖禅寂”。洪应明年轻时和当时的读书人没什么区别,也热衷于功名,想通过走科举道路求个一官半职。但在经过社会毒打后,目睹晚明日益颓废的现状后,最终选择归隐山林,著书立说,修仙求道,才有了《菜根谭》这本奇书。
“谭”即是“谈”,谈的是人生道理。“菜根”即蔬菜之根,通常质地粗劣、滋味寡淡,贫家以此度日,富人难以下咽,代指艰苦的生活条件。书名取自宋儒汪革语——“咬得菜根,百事可做”。一个人只要够坚强地适应清贫的生活,必能顽强地适应各种困境,从而把握人生真谛,有所成就。更通俗地讲,就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如果用现代的鸡汤语言翻译给你听,书名就可以翻译成《不可不看的人生小哲理,还没读你就out了》,这扑面而来的熟悉感,让你立马知道里面大概都是在讲些什么。
《菜根谭》是洪应明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集,是写给普通人看的,饱含着他企图拯救社会、劝人为善的一片苦心。书中基本上都是由一些简洁有力的短语组成,写得很接地气,不跟你讲什么大道理,而是把作者对人生社会万种世态的分析,都融入到平常的生活中来,化作一句句人生格言。
它会告诉你:怎么交朋友、怎么与身边人相处、怎么过好自己的小日子、怎么看待功名利禄等等。虽然通俗易懂,但文辞优美,对仗工整,含义深远,耐人寻味。假如作者没有历尽艰辛,尝尽冷暖,恐怕很难有如此精辟的见解。
洪应明的好友于孔兼在《菜根谭题词》中说:“谭以菜根名,固自清苦历练中来,亦自栽培灌溉里得,其颠顿风波,备尝险阻可想矣。”一个人面对厄运,必须坚定自己的操守,奋发努力,辛勤培植与浇灌自己的理想。
洪应明隐居后的人生并不如意、颇多坎坷,也为一日三餐发愁,但他坚守着自己的信仰,从不放弃或者降低对自己品格的要求。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归来半生,仍是少年。”
他将个人价值观,体现在这本《菜根谭》之中。洪应明自己曾说:“天劳我以形,吾逸吾心以补之;天阨我以遇,吾亨吾道以通之。”就是说尽管经历种种风波险阻、清苦艰辛,也要自警自立、自强不息。
一个人经历愈多,人生愈丰厚,读《菜根谭》愈有共鸣。我们熟知的句子“宠辱不惊闲看花,去留无意漫随云”就出自这本书。
不顺心的事,意难平时,读读“退后一步,自宽平一步,清淡一分,自悠长一分”心就宽了。
觉得自己孩子不如别人时,用“早秀不如晚成”来宽慰自己,激励孩子,再恰当不过。
遇事急躁时,读读“性躁事无成,心和福自集。”让自己平静下来,慢慢想想办法,福气自然就来了。
生活中少论人是非,“口乃心之门,守口不密,泄尽真机”,说得多,暴露得就多,很容易给自己惹麻烦。让别人舒服的人,都能管住自己的嘴巴,不说闲话。
“花看半开,酒饮微醺。”凡事只达七八分处,才有佳趣产生。正如酒止微醺,花看半开,则瞻前大有希望,顾后也没断绝生机。
书中的精华还有很多很多,在此不一一概述了,大家可自行到《菜根谭》中找答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