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作为家长参加了孩子小学的首次家长会。会上的宣讲老师提到,多年前流行“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现如今,有智慧的家长懂得“得语文者,才能得天下”。
读书那会,对此说法本人一定嗤之以鼻。谁叫咱是“理科”的粉丝,“数理”的拥趸。在固有的思维里,化学都我被视为“文科”,多少有些鄙夷。认为文科、语言类的学习,不仅离聪明甚远,而且从分数的“性价比”上也不划算。每一次努力,理科类的学习总能立竿见影、药到病除,提分快、受人瞩目。相反,如语文等的学习,相当长的时间里,成绩提升缓慢。
工作几年,进入管理层以后,才逐渐发觉得语文学习及公文写作的重要性。有段时间,写公文成了工作中的最大瓶颈与痛点。每每指尖轻抚键盘之时,那种无从落键之感,让人总有种上了战场,未开战就已丢盔弃甲的挫败感。
后来更是惊讶地发现,没有好文笔的人,思路都是不清晰的。面对复杂问题,对上级进行口头汇报时,要么词不达意,要么逻辑混乱,感觉脑瓜子里一片浆糊。
从那时起,明白了一个道理,一门语言的学习不仅关乎成绩,而且能训练思维的缜密性、深度体验中文的世界。
而掌握一门外语,如英语,犹如多体验了一种人生,多了一扇鸟瞰世界的窗口。
多语言的学习,是掌握多元思维的必由之路,也是分辨出各语言所相应的“世界”不二法门。心理学上有个说法,人们总是看到他们想看到的“世界”。而这个“看到”,有时需要有一双“慧耳”,一双能聆听各种语言的耳朵。
每种文字背后的短语、成语、俚语、故事等,将透过身体、滋养灵魂,进而影响你的言行举止、气质气场,成为个体不可分割的软实力。
在普通话的世界里,“得语文者,得天下”,是强健有力的。然而,欲放之四海而皆准,那么“得英语者,得天下”更为贴切。
作为一名“布罗卡斯区”已成熟的超龄青年,本人试从三个角度分析,学英语的必要性,给本人学习吞下“定心丸”,也衷心希望能激发友人学英语的动力。
一、别让语言障碍,成为了你的“无知”
前几天,和一位回族的英语达人吃饭。席间,他举了个例子:“你知道么?我们不仅不吃猪肉,而且不吃有爪子的、不反刍的兽类,如驴、狗、狐狸等肉,不仅如此,在可食的动物中,不吃自死的,也不吃外族人屠宰的,必须是清真寺四掌教(刀师傅)或阿訇屠宰的才可食用。”
作为一名“百无禁忌”的海南食肉兽,只知回族不食猪肉的我,一脸懵逼地看着他,脑海中闪出了那句话“人因相同而在一起,人因相异而成长”。相异的程度越大,风俗习惯、人文认知等区别越大,而语言更是区分这种差异的最佳手段。
这让我想起了另一事,今年6月份参加的一次英语角活动。活动的下半场在广州珠江新城的某酒吧,同座有来自日本、南非、美国、南美等各国的男女约12人。由于座位狭窄,酒单仅有两张,需要共享酒单或者帮忙代点。由于酒单是全英文,代点的活自然而然地落到了英语为母语的人身上。我邻座是一个美国人,一边笑哈哈地帮大家伙点单,每点一单就大笑着给我看酒单名,起初我并不明所以。
过了一会,一位迟到的泰国女生也来了,美国人上来就给她看单子,便随口问了句“Do you want a blow job?”。泰国女生听后,顿时脸露不悦。我傻傻地以为,可能美国人言语过于轻佻,而泰国女生偏于保守之故。女生顿时起身欲走,我连忙挽留,她反问:“Maybe you don't know what's blow job.”我又二楞地追问:“Could you paraphrase for me ?”女生这会更是楞了,尴尬着几秒,愤而起身走了。
这时,我才发觉不对劲了,默默地摸出了手机,有道词典。。。
从那晚起,本人算是深刻认识了。有些时候,你以为不懂,仅仅是因为文化差异。其实,你并不知道,你连短语都不懂,就再扯上什么高大上的文化差异了。
二、增长软实力,消除“时差”
在工业革命、互联网时代相继到来的当今世界,西方的文化、生活方式对世界产生了不言而喻的影响。在很多时候,现代化和西方化几乎可以画上等号,文化上的影响力也通过语言这一媒介得到体现。现代的科学技术、艺术和学术上的大多数成就,均出自西方文明,通过英语等西方语言传播的文化内容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很大的影响。
现如今,我们看的电视剧、电影等都出于西方世界,各种先进的管理理念、技术革新等,源头也在欧美国家。
小到Iphone、系统、搜索引擎,大到无人汽车以及未来的AI等等,无时无刻都在提醒着我们,当今的世界前沿在哪,当今的经济增长质量在哪。
前几天读了篇文章《中国到底有多少人买不起Iphone X》,里面提到了一个数据。北京人(注意,这还是在北京)平均得工作218小时(相当于5周的工作时间)才能够买一部Iphone 6,纽约人只需24个小时。实际上反应了一个基本事实,工作地域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你的月薪基本水平。除开学历、个人家庭背景等因素,实际上,语言就是其中的重要考量维度。因为,语言能让你自由地选择城市,让你畅通无阻。
著名的公众号写手Spenser,他曾坦言,如果不是自身过硬的英语实力,当年的他根本没有勇气去到“遍地粤语”的香港求学,自然也就不会有后来的Spenser了。
对普通人来说,掌握了英语后,不一定人人都能逆袭。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英语将会成为普通人的一张通行证。也许,有些人仍会说,未来不是有同声传译等机器了么?即便这样,在应对挑战、应对裁员之时,我始终坚信,多一技之长的人会多了一种保命机会。何况,同声传译也无法让你学会转换思维和换位思考。
前段时间,WHO发布了一则报告,全世界有3亿抑郁症患者,其中有1亿人在中国。由于国家多年来,并不十分重视精神、心理方面的研究,导致社会上懂得精神分析和疗愈的从业人员稀缺。身边的许多朋友看中这波机会,纷纷着手准备心理咨询师的考试,祈盼加入这个行业中来。然而,在备考的过程中,他们纷纷表示,若将心理咨询领域的进行三等级划分,那么中国大陆<港台<欧美。尤其,欧美国家在临床上已有大量的实例,许多人都纷纷表示,担心所学的东西要么有误,要么缺乏例证。自己都尚且说服不了自己,如何来疗愈病人?
而直接学习欧美,横跨在许多人面前的就是语言关。
其实,这只是冰山一角,在各行各业基本上都是这种现状。即使在投资行业,比如这段如火如荼的比特币(虽说现在关停了)。信息的时差有时候就是生死攸关的大事,而第一手的信息总是以英语的发出。不懂英语,甚至"搬砖"自救都要花钱,让人教你如何搬。
掌握了通用语言——英语,就如同活在了未来,甚至活成了“先知”。
三、入脑与入心
许多年前,自从本人掌握了粤语之后,身边的许多广州人开始当着我的面,操着粤语抱怨种种“捞头”的各种不端行为,全然忘了我就是捞头。即使想起来,只会笑笑地补一句,你是广州人了。
这件经历告诉我,只有懂得一门语言,你才能不变成广州人眼中的“捞头”、上海人眼中的“乡无拧”等等,诸如此类。这件事告诉我们,只有学会一种语言,才能真正地融入一地一域。
世界的潮流浩浩荡荡,作为中国居民的我们,有朝一日必然要以世界公民的身份登上舞台。而英语成为了登台之后,扮演哑巴还是宣讲者的分界线。
曼德拉曾说过:“If you communicate with one another in a foreign language, you are only in his mind; if you communicate with him in his native language, you can go deep into his heart.”(如果你以一种外语和一个人交流,你的话只是进入他的大脑;如果你以他的母语和他交流,你的话深入他的内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