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血

作者: 牟俊杰 | 来源:发表于2018-08-06 12:01 被阅读2次

    非虚构写作的开山鼻祖。英语里面的小说叫做“fiction”,有“虚构作品”之意,冷血开辟了nonfiction这个品类,专与fiction对应,因为虽然写作方式类似,但是写的却是真实发生的故事。

    开宗立派是很难的,这就是这本书的价值所在——顶着压力,写出这么一本有人说说“不伦不类”的作品来,完全不知道反响会如何,要知道这本书可是耗时6年、经过精心的调查和准备的呀!据说光笔记卡波特就做了6000页,那估计有300万字以上了。

    现在nonfiction很流行,中国称之为“特稿”,不知道卡波特看到了会如何想。

    卡波特一定是个很敏感的人,看书的过程中我不断的想到这一点,很多东西是只有极度敏感的人才写得出来的。我想,他最后一定是自杀了,因为生命对他来说如此沉重,就如同对冷血中的主要人物一样,他既然把这一点写出来了,那么他一定感受得很真切。然而他并非自杀,而是死于overdose。

    药品,也是他的伙伴。那个生吃阿司匹林的小个子打动了他,不是没有原因的。

    冷血大部分章节还是太细碎,说实话,一个凶杀案,写出了300多页,实在有点多,大量的信息都是不必要的,他真的是按照小说塑造氛围以及刻画人物的方式来写的,可是这种小说的写法也是太过于细碎了,在节奏快捷的今天,读者要很有耐心,才会花几个小时去看那些主人公的童年故事、偶尔路过的小旅馆的环境细节、无关人等的生活素描等等。

    最震撼的章节来自于罪犯在警车上坦白的部分——虽说早知道这里会是比较震撼的,因为罪犯犯下的谋杀案实在过于凶残——罪犯一口气说出来做案的过程,没有任何隐瞒,细节也很清晰,让人分明地看到受害者一家四口是怎么莫名其妙死在猎枪之下的。这种冲击力让读者难以平静下来,似乎忍着无聊把一本书看到这个百分之七八十的位置,终于迎来了预想中的感觉,那感觉跟预想相比真是分毫不差,即迎合了“冷血”这题目,又与这本书的盛名相符。于是后面30%不那么有趣的内容也就可以一口气读下来了,还似乎有了一点急不可耐的感觉。

    这一大段全是罪犯的个人独白,以罪犯的口吻讲出作案过程,这个不难,难的是同时精准的表现出罪犯在作案时候的心境,带出他的心态,(因为这本书一大主题就是,到底什么样的人会犯下如此凶残的罪恶?),要知道罪犯自己都不明白为何当时会杀人,作者要写出这等感觉出来,得有多么细腻!罪犯终于结束独白的时候,读者会有一种“这场悲剧终于完整了”的感觉,忍不住要长出一口气。

    所以说,作者的“叙事技巧”确实高超。说起这一点来,整本书都是经过精心编排的,作者有步骤、有计划的不停的放出信息,变化视角,就像电影叙事一般,我虽然不太喜欢这种叙事的感觉,却也得承认他干的不错,达到了预想的效果。

    作者的叙述是克制的、安静的,但是实际情况是,他想木偶师一样,在幕后精准的操作着提线,到最后,他想要读者有的感觉,读者都有了。看上去作者什么都没有说,什么都没有表达,一切只是平静的讲述了一个故事,但实际上他什么都说了,什么都表达了。

    这份克制很难得,这种技术让人赞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冷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fiwv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