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思考工具轻松解决各种问题(修订本)》
岸良裕司 岸良真由子
50个笔记
点评
2023/10/17 认为一般
定下目标
找到实现目标的障碍
每个障碍需要怎么解决定个中间目标
展开行动,排除障碍,实现一个个目标
最终完成目标。
Part 1 培养思考力的三大工具
>> “分支图”是将杂乱无章的事务变得一目了然的整顿工具。
“疑云图”是将两难局面的问题加以整理归纳,解决混乱问题的解决工具。
“远大目标图”是向灰暗前途说再见,找出目标实现途径的实现工具。
Part 2 整顿杂乱无章——分支图
>> Part 2整顿杂乱无章——分支图
>> • 培养逻辑思考力。
• 能将事务归纳得一目了然。
• 能明白事物的道理。
• 养成找出“为什么”的能力。
• 事先思考自己的行为会造成什么结果。
• 预测可能发生的不良现象,并事先思考避免的方法。
• 养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态度。
• 能从失败中学习。
• 养成颠覆性的创意思考,打破墨守成规的观念。
>> 即使乍看之下杂乱无章,只要了解相互关系就能变得一目了然。这种重视“相互关系”的思考方式(1),正是逻辑(2)思考。
>> · “方框”:填入现象。用来标明原因或结果的内容(5)。
· “箭头”:用来表示原因与结果在逻辑上的相互关系。
· “香蕉”:用来表示合并复数现象时,会产生下一个现象的状态。
>> “接下来可能发生什么事?”
>> 步骤一 确认问题是什么
步骤二 确认原本的想法是什么
步骤三 确认自己做了什么
步骤四 确认实际上发生了什么
步骤五 思考结果不如预期的原因是什么
步骤六 思考排除原因的解决方案
步骤七 思考解决方案会让情况产生什么样的改变
2023/10/17 发表想法
目标,目的,任务
>> 但若不先确定目的、确认自己原本打算做什么,就无法针对问题进行分析。
>> 但若不先确定目的、确认自己原本打算做什么,就无法针对问题进行分析。
>> 进行推理分析时,可先在一旁标注以下七个“提问”,再开始分析。
提问一:问题是什么?
提问二:原本希望什么事发生?
提问三:自己做了什么事来促使那件事发生?
提问四:实际上发生了什么事?
提问五:导致结果不如预期的原因是什么?
提问六:有没有什么好的解决方案能解决这个原因?
提问七:执行这项解决方案后,是否有可能让期待的结果发生?
>> 失败只是一个结果。比起失败这个表面上的结果,正视失败的原因并找出解决方案的过程,更能让我们乐在其中。从这个角度来思考,或许你会发现,从失败中学习的过程,其实是令人乐在其中的。
>> • 凡事都是单纯的
• 人性本善
• 永远可以制造双赢
• 绝不说自己早就知道了
>> 四个检视项目,检验逻辑思考是否确实
>> • 叙述是否模糊暧昧
• 叙述是否真实
• 因果关系是否成立
• 有没有其他原因
>> 要利用前述的四个评估项目进行逻辑思考,其实很简单,只需利用以下四个问题:
• 确认说法是否模糊暧昧“能否清楚明确地传达给每个人?”
• 确认叙述是否真实“真是如此吗?”
• 确认因果关系是否成立“A确实是引发B的原因吗?”
• 确认有没有其他原因“是否有其他原因?”
>> 可以改变的不只有“行动”,“前提”也可以改变。
Part 3 解决一团混乱!——疑云图
>> Part 3解决一团混乱!——疑云图
>> • 让你能用简单明了的方式,向大家说明对立的状况。
• 将采取的手段与真正的需求切实区分开来,让你能灵活思考出各种达到目的的手段。
• 通过立场对立的对象提出的主张,思考对方真正的需求,成为一个能站在不同立场角度思考的人。
• 培养出运用疑云图解决对立、突破创新的能力。
>> 绘制疑云图的简单提问
>> D:主张的行动是什么?
D':主张的行动是什么?(填入与D对立的行动)
A:共同目的为何?
B:你想要利用D手段满足什么需求,来达到共同目的A?
C:你想要利用D'手段满足什么需求,来达到共同目的A?
>> ①“D与D'是不是对立的行动?”
②“要进行A,就一定要进行B。”
③“我觉得要进行B,就必须进行D。”
④“要进行A,就一定要进行C。”
⑤“我觉得要进行C,就必须进行D'。”
⑥“要进行D',对于B的需求就必须妥协吗?”
⑦“要进行D,对于C的需求就必须妥协吗?”
⑧“若能让B和C同时成立,并实现A的话,是不是最佳状态?”
>> 当人面临对立时,通常会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呢?
“回避”:装作没发生任何对立的样子(4)。
“放弃”:放弃其中一方。
“强行要求”:要别人放弃其中一方。
“摇摆不定”:每次都改变立场。
“妥协”:迁就于折中的状态,双方的需求都只满足一半。
“双赢”:不必妥协就满足双方的需求,实现共同目的。
>> 找出对立结构中的“偏见”
>> 第一个注意点
首先来看B和D'的对立。为什么我们会觉得“不工作”就必须放弃“储备过冬的食物”?或许是我们先入为主地以为,“自己不工作就无法储备过冬的食物”。若是如此,我们就该试想,有没有什么方法是就算自己不工作,也能储备过冬的食物?千万别说:“天底下哪有这么好的事!”这样只会妨碍创意的自由发挥。比方说,找一只大方的蚂蚁,请他分一点食物给自己,这并非绝不可能的事。
>> 第二个注意点
再来看看C和D的对立。为什么我们会觉得“工作”就必须放弃“天天开心度日”?或许是因为我们以为“只要工作的话,就不可能过得开心”。会不会有什么快乐工作的方法,只是我们还不知道?比方说,和别人比赛,看谁储备的食物比较多,或许这样就能在工作中得到游戏的乐趣。
>> 第三个注意点
D和D'的对立又是如何?“工作”和“不工作”不能同时成立,会不会只是我们先入为主的想法?如果制定出一个哪些时候工作、哪些时候不工作的规则,或许就能让两者同时成立。再者,大家以为螽斯都不工作,但事实上他平时也要自己找食物吃,由此可知他多多少少还是在工作的。因此,螽斯一定也能趁夏天食物丰盛时,多花点时间工作,储备过冬的食物。
>> 第四个注意点
着眼于B和C,思考除了D和D'以外,有没有其他不引起对立的好办法。会不会是我们先入为主地认定,我们只能在D和D'两个方法间二选一,才会以为两者是相互对立的?若是如此,或许我们可以暂时抛开D和D'两个选项,想一想有没有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能满足B的“储备过冬的食物”,又能满足C的“天天开心度日”。
>> 利用疑云图,能同时重视彼此的想法,并从对立的状况中找出解决问题的切入点,进而产生新的想法。
>> 找出偏见,解决对立的简单提问
>> “第一个注意点”是以对方的需求B,也就是以“对方的想法”为线索来思考;“第二个注意点”是以自己的需求C,也就是以“自己的想法”为线索来思考;“第三个注意点”是思考D和D'在“时间与场合”上的分配方式;“第四个注意点”是不拘泥于D和D'的手段,思考出一个同时满足B和C的“好办法”。四个注意点的关键词为“对方的想法”“自己的想法”“时间与场合”“好办法”,各取第一个字“对、自、时、好”背起来,或许有助于读者使用疑云图更加得心应手
>> 如何直觉而快速地找出解决对立之道
>> 当逻辑跳跃时,就表示分支图中有逻辑不连贯之处,这时就要细心地将不连贯的地方补上。
>> 当对方感到不懂时,正是填补逻辑的不连贯、让知识更加进化的时候。
>> 这个疑云图的运用情境广泛,无论是父母忍不住斥责孩子时,还是面临训练体育技能时的体罚等,皆能用这个疑云图来解决
Part 4 告别一片幽暗!——远大目标图
>> Part 4告别一片幽暗!——远大目标图
>> • 养成事先思考的习惯,思考会遇上什么障碍,以及如何进行才能避开各种障碍。
• 让你看出理想的自己与现在的自己之间的关系,提高达到目标的斗志。
>> 实现梦想的远大目标图
>> 远大目标图看似困难,其实步骤简单:
步骤一:写下目标。
步骤二:思考妨碍达到目标的障碍是什么。
步骤三:利用举出的障碍来思考中间目标。
步骤四:思考什么样的行动能达到中间目标。
步骤五:思考达到中间目标的先后顺序。
>> 步骤一:写下目标
第一步就是写下目标。无论是将来的梦想、人生的目标、远大的目标,或是你根本不知该如何达到的目标都可以。
螽斯的远大目标就是“演奏最爱的小提琴给大家听,并让大家分享过冬的食物给自己”。
步骤二:思考妨碍达到目标的障碍是什么
接下来要思考达到目标的路上会遇到的障碍。
>> 重点在于,在这个阶段先不要思考手段(行动)。只要想一想下面这个问题,就能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先想好手段再思考目标”和“先确定目标再思考手段”,哪个比较好?第一步要做的一定是让自己先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接下来只要解决可能遇到的各种障碍,将中间目标一一达到,自然就能实现你的远大目标了。
>> 步骤四:思考什么样的行动能达到中间目标
定出明确的中间目标后,就要思考该以什么手段来采取具体的行动。
>> 有时我们会怀疑,这些行动是否真能让我们达到中间目标。这时可向自己提问:“为什么认为执行这个行动可以达到中间目标?”
>> 步骤五:思考达到中间目标的先后顺序
>> 事情的先后顺序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就算做的是相同的事,只要先后顺序不对,原本能顺利做成的事也会触礁(3)。
>> 五个简单提问,轻松绘制远大目标图
>> 步骤一:写下远大目标
“你的远大目标是什么?”
步骤二:列举妨碍达到目标的障碍
“达到这个目标的障碍是什么?”
“还有没有其他障碍?”
步骤三:利用举出的各项障碍来设定中间目标
“定下什么样的中间目标,才能让这些障碍不会发生?”
步骤四:思考达到中间目标要采取的手段
“采取什么样的手段,才能达到这些中间目标?”
步骤五:思考达到中间目标的先后顺序
“要以什么样的先后顺序达到这些中间目标?”
2023/10/17 发表想法
目标要努力才能达到的,不努力就能达到的不是目标,只能是你的想法。
>> 设定人生目标时,“要尽量选择看起来不可能达到的远大目标”。他说这是因为:“若是设定眼前有可能达到的目标,我们就没必要提升自我能力,能力也自然不会提升。在达到目标的道路上,只有克服重重阻碍,才能让人成长。所以,看起来不可能达到的远大目标,会让人不断成长,而人生也会因为走在这条道路上,而变得更加充实。”
>> 设定人生目标时,“要尽量选择看起来不可能达到的远大目标”。他说这是因为:“若是设定眼前有可能达到的目标,我们就没必要提升自我能力,能力也自然不会提升。在达到目标的道路上,只有克服重重阻碍,才能让人成长。所以,看起来不可能达到的远大目标,会让人不断成长,而人生也会因为走在这条道路上,而变得更加充实。”
>> 1.你的工作是否与他人或组织在相互关联的关系下进行?
2.这些人或组织都具有相同层次的能力吗?还是高低不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