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本书,很喜欢它的封面设计,简洁又不失文化内涵。先是读了作者写的后记,他说:“历史无法重现,一直往前去了,这是一种遗憾,我们无法知道曾经真实的存在,但气息留住了。这种气息使存在的生命与逝去的一切交融,并通过感知而尽可能还原。”
多少人想拨开历史的重重迷雾,去探寻真相,又有多少人在探寻真相的路上愈走愈远。
历史是有气息的,曾经的存在状态,通过语言、文字等载体散发出时代的气息;断壁残垣、行为踪迹也能承载历史的气息……
作者这种独特的看待历史的视角,让我迫不及待的想了解这个我已经工作生活了二十年的,包头的前世今生。
这本二十万字的《阴山寻踪》,作者竟然参考文献达四十六种之多,可见他的严谨的创作态度和对读者的负责。全书共分十个章节,把阴山及包头的历史时空,纵横延伸出去,读起来仿佛走进了那浩淼如烟的历史尘埃里,在北方广袤的蒙古高原上,看到了那风云激荡,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这里先后兴起过匈奴、东胡、鲜卑、柔然、突厥、回纥、契丹、蒙古等强大的游牧民族,往往一个游牧民族衰落和消亡后,另一个游牧民族会很快兴起并称霸蒙古高原。这些走向强盛的草原民族,永远不会甘心困守在风沙弥漫、白雪苍茫的苦寒之地,他们需要走出来,去更广阔的天地寻找自然条件优越、水草丰美的新居所。在长达千里的阴山防线上,他们总可以突破一个防守薄弱的点进入长城以南,施展骑兵的优势,任意掠夺,如同进入羊圈的狼。中国历史约有2000年的时间就是在这种“风搅雪”中度过的。
当这些游牧民族向南发展遇到难以逾越的阻力时,他们就会挥戈向西,经过中亚地区,最终抵达欧洲,牵动欧洲人神经,搅动欧洲大陆的安宁,使欧洲经历血雨腥风,出现人口的大迁徙和原有社会秩序的崩塌,最终改变欧洲的社会秩序和人口结构。
在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的拉锯式争锋的过程中,以包头一带为核心的阴山山脉和以达茂草原一带为核心的乌兰察布草原,始终处在锋线上。由于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包头地区自古以来即为兵家必争之地,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争锋和融合最频繁、最激烈的区域,也是两种文明交汇的典型区域。
历史的尘埃终将落定,无法想像,我们生活在如此强大的现代科技社会中,全球已经一体化,人类已经走出了时空与距离的束缚。当我们回顾历史,历史也许就是那一段矮矮的城墙,也许就是那一段坎坷的古道,再或许,就是那已经没有了烟火气息的、只剩断壁残垣的古城而已。
《阴山寻踪》,就是解密我们身处阴山及包头地域历史的一部简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