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一个朋友曾问我一个问题“怎样写简历”,因为他看了看我的简历觉得很酷。
我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反问了他几个问题。你了解自己多少?你为什么想做这份工作?你为这份工作都做了什么准备?
他没有回答我这些问题,或者说,他答不上这些问题。但他仍旧只想得到一个答案,如何去写这份简历。
在他眼里,简历就是一个如何摆弄文采的问题,如何用华丽的排版和生动的辞藻打动面试官的问题。而我给他的那些问题,只是在浪费时间。
但其实不是。
简历所呈现的是一个不一样的自己,每一份经历,每一个词藻都能折射出你的影子,而每一人都有闪光之处,你渴望的是寻找一个伯乐,一个适合自己的岗位,而不是一个饭碗。
当你将所有心思都用在排版与措辞的时候,你是被动的,你内心是急切的渴望一份工作的,而这样的心态去找工作,是很容易丢工作的。
果然,他找到了工作,但没过多久就辞职了,一年不到,他已经更换了好几份工作。
找工作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一个价值匹配的过程,只有你的能力和岗位相得益彰,互相促进,这样的工作才是最合适的。如果一味的去按照企业的要求平添自己的工作经历,能力表格,不过是掩耳盗铃罢了。
如何写简历?写简历之前因为将大部分时间用于思考。思考自己对于这份岗位的理解,思考自身优势劣势,什么样的工作可以让自己的优势最大化,思考自己为这份工作都做了些什么?
而当你把这些问题都搞清楚了,一份活生生的简历已经浮现在你的眼前,你所要做的无非就是整理一下文字罢了,二十分钟足矣。
而这时的你,是最真实的你,市场不会拒绝一个真实的自己,总有一个企业会给你抛去橄榄枝,而其他对你不屑一顾的,只是气味不相投罢了,全当路人就可以了。
而大部分人都不会去这样做,因为思考是一件很累的事,是的,思考远比劳动更累。
2.
前段时间网络上流传着一句话“别用战术的勤奋去掩盖战略的懒惰”。
我们身边总是有一群人,每天加班工作到很晚,上班总是第一个到,做起事来很努力,旁人都觉得他很勤奋,但是交成绩单的时候他一定不是优秀的那一个。许多时候,连他自己都被自己的勤奋感动哭了,但结果总是不如人愿。
这样的员工该不该表扬,该表扬,因为他在宣扬一种勤奋的精神,但只限于此。这样的员工绝不值得推广,因为他们的效率总是事倍功半。如果我是老板,我会选择辞掉大部分这样的员工,剩余的那一撮,是作为宣传企业敬业文化而存在的。
他们的错,在于思考上的惰性。他们不愿意停下来多花时间去思考,他们把更多时间花在了不需要思考的具体事务上。
就像读《水浒传》,很多人记住了里面一百单八将的名字,绰号以及生平事迹,几乎能够复述一遍水浒英雄故事;但有些人什么也不记得,甚至不知道宋江的绰号叫“及时雨”,但是却从中读到了书中没有写出的管理思想,人情世故。
都是做同样的事,却收获不同的结果,全在思考二字。我们习惯去做那些简单的事,尽管背诵也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但相比思考,他就简单多了。
3.
陈道明的《康熙王朝》中有一个情节。
康熙巡视地方,有一个官员因为来得匆忙,没来得及上厕所,在君臣面前失态了。在场所有大臣都急了,以为康熙会重处这位大臣,但康熙没有。
康熙说:“许多人认为为君之道是让人害怕朕,不怒自威,其实不是,这是帝王的御下之术。这是术,不是道。朕要以道治国,而非以术治国。”
这就是康熙之所以能成为一代明君的原因,他崇尚的是治国之道,而非治国之术。
![](https://img.haomeiwen.com/i1651102/9dd68b7f735fa10e.jpeg)
用措辞以及排版来征服面试官就是术,而用心思考自己的优势劣势,寻找一个将自己能力最大化的岗位,则是道。一切伟大的胜利背后一定是道的胜利。
口才也是如此。许多人认为口才好就是能够一直说个不停的那些人,其实不是,那不是口才好,只是话痨罢了。更可恨的人无数人将其奉为人才,纷纷去学习其话术,但话术终归是话术,只是一门技术罢了。
好的口才一定是思维驱动的。
只有脑子里有很缜密的思维,条理清晰,说出来的话才会清晰通畅。大部分人半天说不清楚一个问题,因为他本身就没思考好这个问题,他的问题在于思考上的欠缺,而非口齿上的伶俐。
口才不好,一定是思考慢于言谈,所以总是说的乱七八糟,神经短路。口才好的人,都是思考快于言谈,一句话还未说出口,大脑的思路就已十分清晰了。
至于那些一开口就停不下来了人,就是只用嘴说话已经放弃思考的典型,因为思考太累,索性用最简单的形式去说话,所以让周围人听的连喘息的机会都没有,有苦说不出。
“三思而后行”这句话是前人总结出来的精华,可惜被大部分人误读为做事优柔寡断的象征。三思而后行,意思是做事之前一定要将思考置于前,把做事的大部分时间花在思考上,用最少的体力去完成。
而大部分人喜欢的是,用体力去做事,觉得这才是做事的方式。这就是我们认知的盲区,无意识的陷入一种思考的懒惰当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