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蒙哥进攻南宋的战略当中,忽必烈担任的是左翼军的统帅,负责正面攻击南宋的襄阳樊城一线,这是南宋最坚固的防线。听到蒙哥突然死亡的消息,他也是从前线返回北方,准备自己继任大汗。
但当时的局势,其实对他是不利的,因为蒙哥虽然没有指定继承人,蒙古也不像汉族政权,有明确的父死子继的原则,但是在蒙古帝国的继承顺位上,按说怎么排也排不到忽必烈。根据游牧民族的继承传统,还有一个人本应该排在忽必烈之前,那就是蒙哥和忽必烈最小的同母弟弟,阿里不哥。
游牧民族的继承制度,跟我们熟悉的汉人的嫡长子继承制刚好相反,他们的习惯是由幼子来“守灶”,灶就是炉灶的灶,代指财产。这个逻辑是这样的,游牧民族都是逐水草而居,一个家庭如果太大了,游牧迁徙、寻找草场,就不方便,所以当一个家庭的孩子长大成人,就会离开家庭,自己出去自立门户。当长子成年,分家出去的时候,父母通常都还在壮年,过几年次子再分家,父母也还干得动,以此类推,当最后当父母老迈,没有劳动能力的时候,留在他们身边照料他们的,就是最小的一个儿子,由于他承担了赡养老父母的义务,所以父母死后,遗产也就由他来继承。这个就叫幼子守灶,也有的书上叫幼子守产,是游牧民族一种习惯的继承制度。
蒙哥的嫡亲兄弟,一共有四人:蒙哥、忽必烈、旭烈兀、阿里不哥,这四人当中最小的,就是阿里不哥。之前他奉命留守蒙古的首都哈喇和林,蒙哥死后,他就援引幼子守灶的传统,要求继承蒙哥的大汗之位。当时蒙古四大汗国当中,有三个都是支持阿里不哥的,所以,这个时候忽必烈面临的就是他个人遇到的第一个挑战:如何登上蒙古帝国大汗的宝座。
当然,我们都知道,最后是忽必烈取得胜利了,那么他是如何在法统上不占优势、支持度也不高的情况下完成逆袭的?杉山正明的答案可以概括成三个字:准备早。
很多史料上都讲到,忽必烈非常注重招徕各方人才,当蒙哥任命他治理漠南汉地的时候,他就建立了自己的班子。著名的金莲川幕府,就是他个人的幕僚机构,本书中翻译成“金莲川营帐”,但是我们还是使用“金莲川幕府”这个更常见的名称。
金莲川这个地方,是一片草原,位于张家口以北,今天是个旅游风景区。忽必烈选择这里作为他的大本营,显然不是因为风景好,杉山正明的解释是,这个位置,便于他跟东部宗王以及“五投下”军团建立密切联系。
当时蒙古的亲贵,各有各的领地。以蒙古高原为中心,东边的,是成吉思汗的四个弟弟们的地盘,他们就称为“东部宗王”,也叫“东道诸王”。相对应的就是“西部宗王”,是成吉思汗的儿子们及其后代。至于“五投下”军团,这是成吉思汗最得力的功勋将领,以及姻亲们的家族,其中包括蒙古“开国四杰”之首的木华黎的家族。这些家族的封地都在金莲川附近,而且他们也都握有精锐的部队。虽然从亲疏关系上来看,东部宗王和“五投下”的地位比不上西部宗王,但是他们的实力,加起来,是足以跟西部宗王抗衡的。
杉山正明认为,忽必烈把幕府设在金莲川,就是为了收揽东部四大宗王和“五投下”军团,来作为自己的政治资源,为日后争位打下基础,也就是说,他是早有预谋的。
除了这些蒙古贵族,忽必烈还进一步拉拢了汉地的军阀。比如真定的史天泽、顺天的张柔、东平的严实、益都的李璮,这些军阀的地盘都在今天河北、山东一带,实力雄厚。他们本来都是金国人,蒙古灭金之后,对他们采取招抚政策,授予他们侯爵的爵位,忽必烈的金莲川幕府离他们的地盘很近,也和他们建立了良好关系,这四大军阀的家族后来也为忽必烈出了不少力,比如后来在崖山之战消灭南宋最后残余力量的张弘范,就是张柔的儿子。
除了广结外援,在金莲川幕府的内部,忽必烈也是招徕各族人才,不问出身,不问民族,只看能力。他的谋士和心腹除了蒙古人还有汉人、女真人、西夏人,有来自藏区的僧侣帮他料理宗教事务,来自中亚的穆斯林负责理财,总之是唯才是举。
这样,忽必烈从争取外界资源,到自身的团队建设,可以说步步走在前面,准备得非常充分。都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所以当蒙哥一死,忽必烈完全有实力自立为汗。
1260年4月,忽必烈在开平城自行宣布继位,开平在今天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多伦县一带。这样一来阿里不哥当然不干了,这年夏天他也宣布自己继任大汗,其实从传统上、从手续上,都是阿里不哥都更有合法性,但是蒙古帝国出现了两个大汗,那当然只能通过武力,决出一个。
从1260年到1264年,双方断断续续打了5年,终于阿里不哥失败投降,忽必烈成了蒙古唯一的大汗。这场战争,被称为“阿里不哥之乱”,但是杉山正明认为,严格地说应该是“忽必烈之乱”,忽必烈才是那个无视传统,作乱争位的人。
忽必烈成功完成了他的第一个挑战:获取最高权力。
或者用一个比喻来说,忽必烈接手的是一家有着辉煌业绩的公司,但是新的局面已经让它原有的业务方向无以为继,作为大元 CEO,忽必烈需要完成一次企业战略大转型,改变原有的发展模式,把公司的主营业务由“征服”,逐步扭转为“商贸”,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公司的新飞跃,最终他成功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