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说:“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
为了缓解全职生活的焦虑,我强迫自己每天阅读。在阅读时,我不自觉地求多,求快,结果让自己陷入了只关注阅读量的低水平勤奋——每本书都读得很快,但读完一本书却发现什么都没有记住。看书友们富人点评,不仅感到汗颜,为什么别人读完一本书,收获满满,而自己却读着遗忘着。
当读完《认知觉醒》这本书以后,我突然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我之所以一直看书,却没有收获。竟然是天性在作祟,因为单纯保持学习输入是简单的,而思考、行动和改变则相对困难。在缺乏觉知的情况下,我们会本能地避难趋易,不自觉地沉浸在表层的学习量中。
而我之所以痛苦焦虑,就是因为只盯着表层的学习量。每年读很多书、参加阅读活动,天天打卡、日日坚持,努力到感动自己。
但我从来没有深入关注过自己的思考、行动和改变,所以总是感到学无所获,甚至会认为自己不够努力,阅读量太低,应该继续加大阅读量。但每次读完一本书,依旧前面读着,后面遗忘者,让陷入了“越学越焦虑,越焦虑越学”的恶性循环。
真正的阅读是为了改变自己,并不是一本书读完了,就让自己改变了。事实上,阅读只是整个过程的开始,阅读之后是思考、思考之后的实践必阅读本身更加重要。
我之前阅读,只停留在了阅读表面,读的时候,觉得这里好有道理、那里好有道理,读完之后,就束之高阁,不闻不问了。然后迅速开启下一本的阅读,这种求快,只满足于录入阅读的后果就是,过段时间去翻看之前阅读的这本书,就好像没有看过一样。而与旁人聊起这本书时,也只停留在我曾经读过这本书,深聊时,却发现,这本书在脑海中的痕迹烟消云散了。
真正的读好一本书,是需要花费数倍与阅读的时间去思考与实践,并输出自己的东西。可能是改变自己的为人处世,可能是让自己养成了一个新的习惯,可能是一篇有感而发的文章。这个汲取的过程要比阅读本身费力得多。
读书与不读书,你的世界差别真的很大。比如我,困在家庭生活里,每天的生活围绕着孩子。但读书,可以让我看到不同的世界。
读小说时,可以看到不同人物跌宕起伏的人生,读历史时,会明白人的渺小与历史的宏大。读哲学时会试着用思辨的眼光看待这亦真亦假的世界。读社会学时,你会发现世间所有的事情绝不是一张草图,背地里都有它运行的逻辑。
脚步丈量不到的地方,书可以; 眼睛到不了的地方,书可以。那些你困惑、迷茫的问题,文字中都有回答。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爱上阅读,并通过阅读改变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