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过汪兆骞先生的皇皇巨著、七卷本的《民国清流》, 所以听《别来沧海书》的策划傅兴文先生说起汪先生对撰写自己幼年时的天津租界生活有些顾虑,颇感诧异。汪先生记忆之好通过其系列作品《民国清流》已向坊间证明,而汪先生叙事和褒贬人物的能力,一本《文学即人学》已悉数呈现,那么,要回忆幼年时在天津租界区那栋别墅里度过的日月,这有什么可犯难的?
拿到《别来沧海事——我的租界往事》后通读一遍后,大略猜出了汪兆骞先生的顾虑:如何下笔状写那一个个因为乱世而发生在别墅内外翻天覆地的故事?
其实,对汪先生来说,最讨巧也是最吸引读者的写法,就是替祖父汪华堂写一部回忆录。
恕我孤陋寡闻,直到遇见《别来沧海事——我的租界往事》,才知道1930年代和1940年代北方特别是在天津曾经活跃过一位民间资本家汪华堂。这位起于草莽的河北人,15岁就远离家乡到东北朝阳的一家杂货铺当学徒——若不是老家的日子难以为继,哪家的爹娘舍得让15岁的儿子远去他乡讨生活?好在,汪华堂的父母给了汪华堂出众的“财商”,21岁那年便与伙伴合开了一家小铺子,无奈,当地的大商铺不允许外地小子在他们的地盘上分一杯羹,2年后铺子关张汪华堂只好回老家种地。但是,在东北开过一家小铺子的经历让汪华堂自信自己能在商界获得成功,便变卖了几亩薄田到商界打拼,到汪兆骞出生的时候,祖父汪华堂已先后开办了开原福增达钱粮业代理店、大林站宝星长粮栈、昌黎德昌原粮业油房等商号。尤其可让汪兆骞大写特写其祖父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汪华堂更是一位爱国商人,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在商界高呼“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主张“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誓把日寇赶出国土”。面对国土沦丧的局面,汪华堂认为,只有办好教育继而发展科学文化,“才能使中华民族不受愚弃,抵御外侮”,因此,他积极宣传教育救国的思想。1940年,他出资在家乡汪上村创办了女子小学,后又筹资与其他爱国人士成立了昌黎县教育奖学金董事会,自己的一部分土地赠给昌黎汇文中学……汪华堂的一生,可谓传奇,如若汪兆骞拿出书写《民国清流》的劲头替已涓滴成溪的“民国清流”再添一道风景,一本汪华堂老先生的传奇故事再成就一出《大宅门》那样的剧集,也未必不可能嘛!
可是,在《别来沧海事——我的租界故事》一书中,汪华堂成了为别墅里演出人生故事的男女老少的大配角,抑或,是为《别来沧海事——我的租界人生》提供场景的那个人,试想,假如没有汪华堂,汪家哪来的天津租界一栋别墅里?又哪来的北京百花深处的四合院?
因为不理解汪兆骞先生的选择,所以,读完《别来沧海事——我的租界故事》后我掩卷想了很久,也许,是汪先生不愿意再为“祖上曾经富过”的话题再添一份谈资?那么,避开了“传奇”撰写“平凡”,汪先生的租界故事还动人吗?
当然。
大概不少读者会将热情投注给汪先生花笔墨最多的章老师。这位汪先生别墅生活阶段的家庭教师,也值得读者为之抛洒同情之泪——虽然锦衣玉食,却不知道自己的来处,无根的浮萍最为凄惶,所以,直到《别来沧海事》煞尾似乎依然不知道自己来处的章老师只好落叶不归根——可是,出没于《别来沧海事》的人物中,我个人最喜欢的却是汪兆骞先生的母亲。能跻身大户人家的儿媳妇,汪先生的外公也不是等闲之辈,问题是,由汪先生的眼睛看到和汪先生的笔记录下的母亲,却丝毫没有富家女的娇蛮,相反,美丽端庄的汪妈妈,还是一位非常识大体女性,这位能将善意传递给身边所有人的贵太太,最让我仰视之处,是从不在幼子面前炫耀家里的财富,而是时时处处用自己的美德去影响汪兆骞先生。 1941年出生的汪兆骞,毫不意外地会在大学毕业后遇到种种坎坷,但是,他没有随波逐流,而是以丰润的内心世界坚毅地在文学天地里畅游,章老师固然给了他很好的启蒙,但母亲的言传身教才是养成今天之汪兆骞的关键,我觉得。恐怕也是他决定回忆童年时放弃了炫耀专写在他身边出没过的普通人:混迹军界的牛三姑爷、侠肝义胆的厨师秦爷、抗日烈士之子司机杨二、地下工作者表舅杨虎……笔录至此,我好像明白了,当拿起笔来写作自己的租界往事时,汪兆骞先生何以没有选择大书特书一次自己那了不起的爷爷汪华堂。汪华堂已经以自己的实绩被历史写进了历史书里,而牛三姑爷、秦爷、杨二、杨虎等人,假如没有汪兆骞先生的记录,他们将被历史的尘埃湮没,而没有了这些小人物的真实记录,汪华堂们的传奇,不免有些脱离了真实生活的浮华。“语罢暮天钟“,唯有秦爷、杨二他们与汪华堂先生共同聆听,钟声的悠扬才有意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