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爱情教育《致女儿的信》</p><p> “以人的方式去爱”课堂实录 </p><p> 像是旁听了李镇西老师的一节公开课一样。
李老师这里的备学情,是提前一周的时间给同学们写信,(他在母校上课的时间是5月10号跟3号给同学们写信收集同学们的回馈。)关于上这堂课的形式,哪些不懂的字词,特别喜欢、欣赏文章的哪一点换哪一部分哪一段是哪一句话能简单地说明理由,提出的问题是什么?
</p><p>
</p><p>李老师,对问题的描述非常精准——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你提出来考同学和老师的问题,你必须知道答案,也就是说,这样的问题是你读的时候遇到的,经过思考,你觉得自己弄清楚了,将这个问题拿去考别人;第二类问题是你想了很久也无法解答,便只是提出来,待课堂上其他同学和老师解答。</p><p>
</p><p>另外李老师发给同学们的课文后面有思考练习题,类似于我们在预习课文后面的预习单一样,方便理解。</p><p>
</p><p>李老师拒绝上公开课的套路和规矩。</p><p>李老师的备课,就是仔细阅读分析每一封信,了解学生的想法和困惑,将孩子们的意见分门别类地整理归纳。</p><p>考虑如何将孩子们的要求和想法,与教材的教学要求、教师的教育意愿相融合,是你老师备课最关键的一点。</p><p>大家围绕一个问题,如何理解“从人本身来说,只有人与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人”?展开讨论。</p><p>
</p><p>在讨论的环节,李老师注意到PPT上的字再等方面光太强的情形下看不清楚,便要求将第一排的灯光关掉。第一位的是注意到学生的感受,把学生放在第一位的想法,就是把学生当成为课堂的主体。</p><p>
</p><p>奶奶和父亲两个人都是在谈论,“这就是爱情”,但是两人的侧重点如何不同,也是这节课讨论的一个分支问题。</p>
李老师引申的“爱情天梯”案例当中的这个天梯确实是让我们感动的一个爱情故事。
关于忠诚和心灵的追念。都是案例中的人物用一生的时间在用朴素的生活印证什么是爱情。用一生来证明了爱是付出这一朴素的整理。
阅读《重读苏霍姆林斯基》爱情教育这一章节内容概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