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篇罗振宇老师的访谈录,笔者其中的一个问题是:
你会觉得自己太卷嘛?有一种观点认为,你传播的是内卷,因为李诞输出的是松弛感。你赞同吗?
罗老师的回答是:什么叫内卷,卷是做同样的事情,互相耗着,是低价值的重复竞争。说李诞躺平的人,根本就不知道他有多努力,我和他好算熟,我是到他对自己有多严苛。李诞之前不是出了一本《脱口秀工作手册》吗?你读完就会知道他是一个多么正儿八经的人。
此时我刚好读完了这本,读的时候是想象诞总那种懒洋洋的或许看上去并不在意的方式在讲这本书。
我是李诞节目的忠实观众,诞总策划的所有关于脱口秀的节目,全部追完,甚至连幕后花絮都会关注。
追完之后的某个阶段,我觉得自己很剧荒,我就在想,同为语言类节目,我是不是可以去看看相声。
然而,我看不下去,我觉得没有意思,我觉得很没有“态度”,或者说我不敢兴趣。
最近读完这本书,我才正在理解于我自己而言,为什么我是喜欢脱口秀而不是相声这件事。
诞总说,脱口秀跟相声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原文如下:
脱口秀是现实主义(至少目前是)创作,相声很多时候(不知有多少无奈成分在)是魔幻现实主义创作。
我们是现实主义的,直接反映眼前生活的,我们一定是带价值观的。
脱口秀一定是讲价值观的,讲故事、讲生活趣事也是一种价值观——你认为这样的生活是值得或者不值得过的。
你在台上讲自己的生活,自己的观察,自己的看法,归根结底,就是在讲你的价值观。
“笑就完了”当然是一个不错的创作理念,可惜从这个理念出发,很难创作。这是一种创作完成了,甚至表演都完成后,才能说出口的潇洒。
创作过程是没法这么潇洒的,你是无法从“笑就完了”开始创作的。
“写脱口秀时,是很应该思索“为什么”的,也许,“为什么”的最佳答案,就是各种各样的笑话。”
脱口秀演员呈现自己价值观的目的,是去找到跟演员想法一致的人,而不是改变尽可能多的人。
脱口秀演员与观众的关系是找到彼此,找到你代言的那种想法。
诞总引用了产品经理俞军关于用户的定义:用户不是自然人,而是需求的集合。
诞总说,这是一份和生活分不开的工作。
这件事,我觉得和罗振宇老师讲自己六十秒语音的素材来源是一样的逻辑。
李诞的原话是:越早发现观察的乐趣,越早成为一个合格的以创作为生的人。
福尔摩斯说,看和观察是不一样的。越早丧失看剧的乐趣,越早发现观察剧的乐趣,越早成为一个合格的以创作为生的人。
关于创作,诞总的另外一个点,也让我觉得茅塞顿开:
创作不能靠雷劈,创作要没事就劈自己。deadline永远是创作最好的朋友。
无论如何,先行动起来,写起来,写不好你还写不坏嘛?有了坏的,才有能有好的。
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关于表演,诞总说:
表演的目的是始终让人相信
脱口秀演员(其实演员也是,只是演员能暴露的晚一点),拼到最后也是拼人格,抛开一切技巧文本,最终你吸引观众的,就是你藏都藏不住的人格。
这个点让我深刻的去回想了下自己喜欢的演员,以及喜欢的脱口秀演员。
真正一直喜欢的,从始至终关注的,真的是非常有人格魅力的,如诞总所说“人格取胜”的人。
鸟鸟,庞博,呼兰,这些脱口秀演员,真的是因为人格魅力,我可能记住了其中一些段子,但真正喜欢,还是因为这个人,这个人作品里显现的美好的人格。
非常推荐喜欢脱口秀,喜欢创作,正在进行内容输出或者做内容运营的伙伴读一读,也许或会有共鸣。
2023.1.10
《李诞脱口秀工作手册》封面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