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无社群即灭亡
未来社群的价值将愈加凸显,未来的趋势应当是介于“藏富于民”和“藏富于政府”之间。大量的财富会聚集到很多的小社群当中。
那么,什么是社群?
社群为何物?其本质又是什么?
这里不得不提到瑞格尔德(Howard Rheingold),他是著名的社会学家,1993年他发表了《虚拟社群:定居在电子前沿》这本书,第一次提出了“虚拟社群”的概念,它的定义是:
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相互连接,突破地域限制,彼此沟通交流、分享信息和知识,形成相近的兴趣爱好和情感共鸣,这种特殊关系网络就是“虚拟社群”。
其实, 人们的内心原本就希望找到适合自己的精神共同体,待在里面会有存在感和归属感,这就是社群形成的驱动力。 当一批人聚在一起之后,交易也就产生了。他们交易物品、知识、财富,并且越来越频繁,慢慢就形成了一个市场,一种经济。即“社群经济”。
人类原本就是利益共同体。
人其实是和微生物群组构成的生态系统。眼泪净化也是生态的胜利。人类进化出了有显性隐性,两套规则,同时,紧密协作的利益共同体。
利益共同体的边界原本是模糊的,边界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被人为清晰化了。
而现在,大多数社群边界战再度模糊,回到分散群体高度协作的状态,人家在边界模糊的协作组织中寻找安全感。例如,过去和现在的职业状态发生的改变:越来越多的自由职业者,这意味着什么呢?利用社群思维即可解答。
未来社群的价值会愈加单独凸显。
对内具有协作价值,对外具有单独合作价值,现有资源价值,还有新型业务价值等等。。。在未来,更多的价值实现以边界模糊的社群为单位!
在这里分享一个有关于鱼群游动的有趣现象:
在大海里,小鱼往往会形成一个大的鱼群,在鲨鱼扑杀过来时,一群又会以火箭般的速度形成一个洞,让鲨鱼从中穿过,从而又聚拢成群。
这个有趣的大自然现象及背后的规律又是什么?这不就是其中的一种社群形态吗?你想啊,鱼群游动方式的三条参数是什么?
1,尽量往中间靠,
2,维持和其它鱼之间的最小距离,
3.保证同方向流动。
未来鱼群游动思维将会被运用到社群的价值分配当中。
---------------------------------------------------------------------------
问:
未来什么样的组织形式才算社群呢?现代的企业算是一种利益相关的紧密型社群吗?
现在对于企业的管理方法有哪些可以用来管理将来的新型社群呢?将来公司可以社群化吗?将来的社群为了追求效率,会公司化吗?
答:
1、社群
——未来企业
社群协作比企业协作更松散,因此更适宜未来的深度协同和有限竞争的要求。
过去的公司制中“每个人都是一颗螺丝钉”这样的思维让个体丧失了自我意识和创新精神。
强调创新意识和主人翁精神的未来企业势必会越来越松散化,以社群的形式呈现。
2、 新型社群
——协同和竞争共存
需要明确的是,社群强调的“协同”与“竞争”并不相互排斥。
最经典的例子就是,二十世纪中期,围绕着美国汽车市场上演的日本“丰田模式”和美国“福特模式”之争。
日本“丰田模式”——不合格的供应商不会被简单粗暴地换掉,整个产业协作链中的上下游厂商会相互帮助,实现共赢。这使得汽车的品质明显提高,但也容易出现不思上进的产业寄生虫。
美国人认为,深度协同要求长期合作,但更重要的一点是有限竞争。由此摸索出每一个汽车零配件都找两家供应商的“福特模式”——人为控制的淘汰竞争机制使得合作伙伴愿意投入很大的精力协作研发,保证了产品质量。
由此可见, 未来的社群并非我们今天所说的松散型社群,而是一种紧密合作的、有明确利益分配和共享机制的新型社群。
3、企业的社群化趋势
——从管理到领导
企业管理的社群化趋势,从下面两本书中可以得到启示。
一是LinkedIn(领英)公司的创始人Reid Hoffman所著的 “Alliance” (联盟),他认为上下级等传统社会关系将消失,“联盟”关系将成为主流——即在与别人的互动中实现共赢和利益的合理分配。
另一本《品格之路》认为,以前的上下级强调管理,听命行事是第一要义;而在“联盟”的人际关系当中,管理没用,强调的是领导力——你自己做得好,别人才愿意跟随。
现成的例子是从叛逆学生成长为公益人物的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原因在于,在平台型企业中,跟随者(员工和用户)需要看到一个具有号召力和人格魅力的领导。
联盟也好,领导力也罢,核心是在互动中实现共赢。
4、社群的关键
——分配方式的探索
最后,虽然高度协同的社群会比公司的效率高很多,但在分配方式上并不清晰,需要继续探索。一旦找对路,我相信社群会焕发更大的活力。
-------------------------------------------------------------------------
问:
是不是区块链技术可以运用到社群经济分享上?人的一个大招就是大规模协作,如果社群可以让人有更大规模的协作,就像一群小V促成的大V,不光信用可以提高,收入也可以提高,资源也可以充分利用。
不过这是不是会更加分化各个行业和阶层呢?使得跨界成本交流更高?行业黑箱加重?使得社群头部效应越来越大?
答:
1、区块链技术降低兑现风险
区块链技术是底层的技术支持,利益分配先行的商业模式下,可以在兑现问题上发挥效力。
但是,并不能靠区块链技术来解决利益分配。
2、社群的协同机制和利益分配模式
从历史经验看,大规模协作的协同机制,一种是货币市场系统,只适用于一次性的协作;另一种是公司制,股权、期权等分配模式的灵活性较低。
而社群协作则介于两者之间,类似小V变大V的比喻——一群牛人的集合促成声誉共享,但是利益相对独立。
同时, 社群协作因为人数较多,共谋几率更低、头部效应更小、更民主,不会造成垄断、跨界成本增高等问题。
-----------------------------------------------------------------------
问:
社群究竟是不是未来主要的协作方式,未来是不是人人为企业家的众创时代?
社群是利益共同体、事业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三者的结合吗?美国不是一直都以社群小团体自由协会、自由集会为主要的社会组织形式存在吗?
18世纪的托克维尔写《论美国民主》就说,美国是一个社群、团体协会自下而上的自治型国家,那为什么这个时候或者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达到现实中社群、社群经济或者社群财富呢?
是不是因为互联网大数据的原因把社群或者社群经济推高了?
答:
1、美国的公共社群
美国的社群更多的是指公益和政治组织,并非商业组织。而在商业上,则强调“美国梦”、个人奋斗。
当然,美国的非盈利组织和政治组织,往往财雄势大。
比如,拥有最多土地的组织机构是美国大自然协会,这些土地主要是公园、野生动物保护区、自然景区。
非盈利组织将土地以私人拥有的方式固化下来,使得这些景区能够长期保留,造福子孙后代。因此美国的公益机构和和政治组织有着很强的存在价值。
2、商业社群的优势
支持商业创新的主要方式显然不能靠非盈利,需要市场化机制、企业化运作。
我们(空间站)之所以认为市场化的社群能解决创新的终极问题,是因为“积木式”创新需要相对无边界的、长期合作与有限竞争并存的社会协作环境。
如果这样的新型社群在将来能够解决利益积累和分配问题,会焕发出巨大的生命力,成为强大的创新推动力。
社群空间站------你身边的社群连接器
社群空间站年会宣传片DEMO
社群心商业,你可准备好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