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延安市:参观杜公祠石窟

延安市:参观杜公祠石窟

作者: 申威隆I关中拍客 | 来源:发表于2024-07-20 15:39 被阅读0次

    在延安市宝塔区七里铺大街东侧,坐落着一座气势恢宏的杜公祠,坐东朝西,背山面川。这里现存一座北宋石窟,始建年代不详,造像破坏殆尽。2018年7月3日,杜公祠石窟被公布为第七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过去,我来到延安市,多次经过杜公祠,却一直没有机会走进参观。2024年6月23日下午,准备乘坐高铁离开延安,路过杜公祠的时候,专门参观这座石窟。这里紧邻210国道,大门前车流不息,杜甫川和南川河在此交汇,曾经是一处风景秀丽的地方。

    2015年5月1日,经过重新修建后,杜公祠成为弘扬杜甫文化的场所。目前,这里免费对外开放。走进大门,拾级而上,迎面是高大的杜甫雕像,背景是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风尘仆仆,漫步前行。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杜甫带着家人向陕北逃亡。

    在杜甫雕像右侧,登上一段楼梯后,有一座坐西朝东开的拱形石门。此门建于清道光年间,乃曾经杜公祠的正门,由当时的肤施县令陈炳琳主持修建。在石门的上方和两侧,分别镶嵌着陈炳琳题写的匾额“唐左拾遗杜公祠”和楹联“清辉近接鄜州月,壮策长雄芦子关。”

    穿过石门,视野开阔,在面积约200平方米的台子上,分布着少陵阁、石庵和摩崖石刻等历史遗迹。1040年,时任延州知事范仲淹曾题写“杜甫川”三字刻于崖壁,岁月流逝,荡然无存。1843年,陈炳林再次题写“少陵川”三字刻于崖壁。

    在崖壁的下方,雕刻着于右任手书的杜甫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在后方的崖壁上,还可以看到毛泽东书写的“诗圣”二字。

    这里的石庵也被称为“杜甫祠堂”,为一座单窟,平面近方形。此窟坐东朝西,面阔5米,进深4米,高度3.6米,顶部有八卦藻井,后壁前方设有祭坛。

    756年,杜甫途经延安的时候,曾经在这里枕着鞋休息,后人便将石窟改造为纪念杜甫的祠堂。根据清代宫尔铎《思无邪斋文存》的记载:北宋康定元年(1040)就已经建有杜公祠。

    在祠堂外侧的上方和两侧,分别是陈炳琳题写的匾额“北征遗范”和楹联“忠不忘君,稷契深怀寄诗史;清堪励俗,鄜延旅寓洁臣身”,以及外侧的楹联“千载清风兴顽儒,一朝诗圣萃延州”。

    沿着崖壁旁的台阶,向上攀登,到达主殿。这里被称为“诗圣堂”,古色古香,简洁大方。在大殿中间,供奉着杜甫的坐像,周围陈列着霍松林先生题写的杜甫生平简介、杜甫在陕西的活动路线图、杜甫在延州生活的时间顺序所作诗意画等。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天宝十四年(755)七月,爆发震惊唐王朝的“安史之乱”,杜甫被抛入社会最下层,他和家人开始逃亡生涯。755年冬,从奉先(今蒲城县)出发,来到鄜州(今富县)羌村。随后,从羌村北上,经过延安七里铺,到达安塞芦子关,被叛军虏擒,押解回长安。757年4月,冒着危险,投奔风翔,被肃宗任命为左拾遗,再次回鄜州羌村探亲。

    杜甫两次延安之行,让他更加了解民情,创作《三川观水涨》《避地》《羌村三首》《北征》《彭衙行》《晚行口号》等十多首著名诗篇。这些诗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对劳动人民的疾苦表达无限同情,体现了诗人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延安市:参观杜公祠石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cwjh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