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晨,读的是《拆掉思维里的墙》的第6章-“如何找到热衷一生的事业”的前6篇文章。
在这部分内容中,有两个地方,我还在书中做了标记。
职业是天赋和世界趋势的结合。我们只能规划我们目前视线所及的部分。
——《千万别做完美的职业规划》P222
在没有学习生涯规划之前,我也对生涯规划有着深深的误解,我一直想着去寻求一个完美的职业规划,可是在职场5年后,我开始对此产生了怀疑,我用了5年时间还没找到,我不知道我的职业还有几个5年,我甚至怀疑这个完美的职业规划是不是存在。后来,因为新冠疫情居家的日子,我接触到了生涯规划的直播课,至此开始正式踏上生涯规划的探索之旅。这两年,我越来越倾向于,职业不是规划出来的,是走出来的,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对自己最好的,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个适合的职业。
所谓“道不易,法简易,术常易”,意思是说,“道”是不会改变的,而“法”会简单地改变,至于做事情的方式“术”,就会经常地改变。
在职业规划中,人的价值观和天赋就是人的“道”,所以人的深层价值观和天赋是不会改变的,它们能决定这个人以后大概的方向和趋势。
职业规划中的“法”指的是做事情的方法、态度等。一个人做事情的方式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外界的变化缓慢地改变。
“术”是指具体地实践操作方法。在我看来,职业就是一个人喝社会合作地方式和手段。
——《千万别做完美的职业规划》P226
可能是年龄越来越大了,我越来越倾向于追求事物地本源了,好像和我最初记忆力地追寻地越来越近了。我还记得小时候有一次看张三丰的电影,那时我就对阴阳八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甚至想去学习太极,可是我家也没有人对这个感兴趣,身边也没有这个资源,所以我一直把它埋在心底。后来高中又学习了理科,让我越来越理性,做事讲究结果思维,忽略了过程。现在,我又回过头来去试图理解这些我觉得是本源的东西,比如我一直在听曾仕强教授讲易经,虽然我对大部分内容还不是很理解。
现在的我,越来越喜欢听那些故事,然后自己慢慢体会领悟,对于那些所谓的“干货”我反而不是很稀罕,因为它们的获取相对容易,而且大部分都是事后总结出来的,时效性不好也就是算了,还可能有很大程度的想象的成分,我记得欧文·亚隆教授也曾说过,人的记忆具有欺骗性。所以我现在每天写下这些东西,也是想给自己留个纪念,这就是我当下的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