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城市里的夜晚被霓虹灯充斥,身边可消费和可选择的越来越多的时候,我们开始变得浮躁,无法静下心来去看这个世界。
技术性的工作和管理型工作,什么是你的选择或者说是擅长的领域?你更喜欢与人打交道,妙语连珠,在谈判桌上言辞犀利又互相礼让的索取,还是钻研未知的领域,开始一个又一个的课题,积累知识,不断的充实自己?智商和情商,什么才是你的主导型优势?
我们开始很难在走进书店的时候安安静静的翻完一本书。想知道的故事和情结,都在百度的页面上,通过一个小文章的介绍,获取大半个脉络,我们甚至也并不想去体会那些情结背后隐藏的深意和情绪,好像只要知道的,只是一个大概。知道就好,你知道,我也知道,大家聊聊这件事,再过不久,又会聊着新的事情。所以你看,我们都是知书达礼,学识渊博,紧跟潮流的文化儿人儿。谁在乎那些说话不会头头是道的人?
我们挤破脑袋想要有更好的岗位,前途光明,上升机制明确,可以实现自己的小梦想,可以经过修炼独当一面。最后却败给了不给缴纳的五险一金和离家太远的现实基础上。
世界变化太快了,公司每天进进出出,有人新来也有人离去。为这种快的夸张的变化,我们更加没有归属感。缺失的企业文化和制度让我们倍感委屈,又难以改变,直到离去。再去到那些未知的,陌生的,不知前途的地方,懵懵懂懂的,一路探寻者。好或者不好,都凭借运气,不敢的事情,也慢慢学着自己去做。二十几岁,是最好的学会独立的年纪。
可是又有什么努力是能够直接展现出来的呢?我们的岗位有时候就是不需要太优秀的人,不需要创新和血液,就像扫地的机器人一样,能够中规中矩的做事,去处理那些管理者编好程序的算法,工作没有期望和失望。只要不出错,就可以算是完成的出色。可是我们要的,就是不出错的人生么?
像踩钢丝球的表演家和会变魔术的魔术师一样。每一步都尽善尽美,不可犯错。可是他们的完美,又是舞台下经过多少试错才换来的呢?
我想我们更需要的是做一棵树的样子,用尽全力延伸到自己枝干的每一处,长出更多的枝桠。即使最后试错失败了,折断了这跟枝桠,也还会长出更大更粗的枝桠。
所以想做什么就去做吧,放下心中那些浮躁的外衣,不去追求华丽的表象。问问自己我要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我是喜欢这件事情本身,还是喜欢“如果这件事情成功了”能给我带来的好处。
愿你余生有路可循,不会被浮躁毒掉追寻的勇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