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丘墨豸
1972年,村里又来了第二批下乡知青,这一批都是沈阳五三厂的子弟。五三厂是国家级大型军工企业,全公社的这批知青都来自这个厂,据说厂里都会定期派人到公社了解知青的劳动生活学习情况,还有一个坐镇公社的专人,负责知青工作的。
新知青来了一段时间后,老百姓就出感觉这批知青论文化水品乃至个人整体素质不如上一批那样优秀,但身上的城市范却十足,话里话外都以五三厂人感到自豪。
其实,对这批知青反应最敏感的当然也是村里的年青后生,年青人接受外来事物快,敏感地嗅到城里人比农村超前的时代气息,从穿着打扮,服装发型乃至说话语气,都成为一些农村后生极力模仿的对象。
那时我已经上二年级了,每天上学在学校时间多,下了学和小朋友玩。因为年龄小,对这些知青年并没有太多的感觉。不像大一点的农村后生那样,对知青们的反应那么敏感,在路上见到了,只是把他们当成外来人而已。
那时我的大哥已经回生产队劳动,又是生产队的记工員,和知青们接触的比较多。我对这些青年的一些了解,大多是哥哥回来说的。
这批青年分到我们生产队的只有五六个,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只有四个人。头一号叫刘永利,小伙子挺愣势,有见过大世面的气派。虽然来自城市,下生产队劳动不矫情不偷懒,有股虎劲儿,据说在学校就是團員,政治觉悟也挺高,所以很快就被任命为生产队的副队长。当然这里也有正治上的考量。
但是初来咋到,对农村事物的各种不了解,尤其对农村的各种农活不懂,所以这个副队长不过是挂个名的闲职,只是几个知青的小头目罢了。平时在生产队开会组织社员学习的时候,给社员读读报纸,讲讲时事新闻什么的。
因为表现好,回城也早,好像是第一批就回了省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