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啥是佩奇?这就是你想要的无条件的爱?

啥是佩奇?这就是你想要的无条件的爱?

作者: 使徒行者孙 | 来源:发表于2019-01-20 08:46 被阅读0次

    这两天,一个集搞笑、反转、催泪于一身的电影宣传短片《啥是佩奇》刷遍了朋友圈。

    △不仅是朋友圈,在微博这部片子也引起了王思聪转发、韩寒点赞。

    网友纷纷表示,爷爷的爱太感人了,想起了自己的爷爷奶奶之类的长辈,觉得这就是无条件的爱啊。你随口一说,他们就能上天入地去满足你的任性,就是这么无私,就是这么不讲道理。

    不少人在短片里看到了自己长辈的影子 / 微博

    有多感人?看正片

    但感动背后,有些无奈却不得不说。

    1

    无条件的爱

    也可能很狗血

    身在大山的爷爷,在电话里问小孙子过年想要什么。

    孙子说,要佩奇。

    还没等爷爷问清楚“什么是佩奇”,破旧的手机就掉了天线,不争气地没了声音。

    爷爷在电话里问孙子想要什么,手机却突然不能用了 / 《啥是佩奇》

    一切的悲剧,或者说感动 ,都是从误会开始的。如果孙子多说俩字——“小猪佩奇”,后面的情节就少了很多笑料。如果老人不是使用这种带天线的古董手机,根本不用四处打听“什么是佩奇”。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这个世界,如果还有人在乎你想要什么,并且有意要满足你,这本身就是非常罕见的幸福了。这个时候,我们要做的,就是直接明确地表达自己的真实需求,不要含蓄,不要扭捏,不要让人自己去猜,不要让人自己去悟,徒然增加沟通成本,否则到时人家给的跟你想要的不一致,反而引来更大的互相伤害。

    到那时,一方会抱怨说:“你根本没有在意我,我要那个你却偏要给我这个,你凭什么把我不想要的东西强加给我?你还有脸说爱我,哦,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以行!”

    另一方也很委屈:“你不知道我有多辛苦才给你整出这个,我已经尽力了,你不体谅我的一番苦心,还如此怨恨于我,你真是……你为什么不早点说清楚,为什么不早说,为什么不早说……”

    无条件的爱很感人,但是如果产生误会,也可能很狗血。

    2

    “无条件的爱”的悖论

    原生家庭理论有一个重要观点:为了自我的健康成长,无条件的爱是至关重要的,然而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得到的都是有条件的爱,我们必须做到这个,做到那个,才能得到父母的爱,于是我们就会觉得自己“是没价值的,是不值得爱的”,这样的自我概念是一切心理问题的根源。

    这种理念虽然高尚,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父母还是对孩子有要求,有约束的,在我看来,这也是孩子成长所必需的,只要以正确的方式处理,并不会损害孩子的自我概念。

    演讲家Leil Lowndes说过,“用督促的态度教育孩子来使他们改变,看似强硬又不通情达理。这样却能够帮助孩子减轻个性上的怯懦 ,最有可能培养出自信的孩子。”

    很多人,或许都曾在放弃努力后,后悔当初没人逼自己一把。

    《家有儿女》有一集,刘星和小雨怪母亲刘梅小时候没给自己报兴趣班。

    “如果从小培养我,我也会弹钢琴,或者拉小提琴,或者吹小号……”

    刘星和小雨一起抱怨,如果从小学兴趣班,应该掌握了很多特长 / 《家有儿女》

    一直以尊重孩子想法为傲的刘梅很委屈,“小时候给你报这班那班,想让你学,你自己不学啊!”

    刘星反驳:“我不愿意学,你就不让我学啦?那时候我还小,我还不懂事,难道您就不懂事吗?您就应该从小教育我。”

    刘星埋怨母亲刘梅小时候没逼他学兴趣班 / 《家有儿女》

    几句话,把刘梅弄得哑口无言。

    其实,刘星提出的“悖论”,在很多家庭中都上演过:一方面,家长望子成龙,盼着孩子有一技之长;另一方面,又希望孩子自由快乐,看到他们学得不情愿,也会心软。

    要不要逼孩子学习,确实是摆在家长面前的一道难题,似乎怎么做,将来都无法逃脱孩子的控告。

    3


     爱人如己就够了,

    不要爱到没有自己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都听说过这句令人恼火的话——“我是为你好”。

    事隔多年,这句话仍然是许多人控诉原生家庭的呈堂证供,轻易就能点燃受害者的情绪。

    必须承认,“我是为你好”在被说出口的时候,就已经不是“为你好”了。真正的“爱你好”是不需要说出口的,也是我们未必能体谅的——以我们当时的心理成熟度(或幼稚度)。然而,更多的“为你好”确实是不曾说出口的,也不曾得到体谅,甚至曾经被我们辜负。这也是不容否认的事实。

    有多少父母在你背后吭哧吭哧,鼓捣了多少年,也做不出一只你想要的“佩奇”,并且为此愧疚自责,痛恨自己怎么这么没用。

    武汉市洪山区有一名环卫工,他的女儿一直有学体操的梦想。父亲便省吃俭用过了七年清汤寡水的生活,为了省钱,几乎每顿饭只吃清汤挂面。7年间,吃的挂面差不多有两吨。

    这个故事也很感人,也很沉重。如果将来女儿有了更伟大的梦想,父亲不吃不喝也满足不了怎么办?如果女儿在体操上没能取得成绩回报父亲,她的内心会有多愧疚?

    父母自我牺牲式的爱,往往会成为子女难以承受的重担,导致萦绕一生的罪疚感。

    父母习惯放低姿态,永远把自己的快乐放在子女后面,也很难感到幸福。

    《圣经》有一句话:“爱人如己。”虽然遭到曲解,仍然极具启发性,意思是像爱自己一样爱别人,不是说你爱别人的程度必须和爱自己的程度完全相等,只是说你要将心比心,站在别人的角度为别人的利益设想,更不是说你要爱别人,超过爱自己。

    当然这也绝不是说,我们要“先学会爱自己,再去爱别人”。爱自己和爱别人是并行不悖的,不可能分割成两个前后独立的过程。我们是在爱别人的过程中学会爱自己,也是在爱自己的过程中学会爱别人的。

    那些认为存在一个单独的阶段叫做“爱自己”,存在一场终生的修行叫做“爱自己”的人,一辈子也学不会爱自己,更学不会爱别人。

    4

    有一种爱叫做放手


    当孩子渐渐长大成人,父母越来越老,孩子越来越不需要父母,这时父母要学会体面地退场。

    心理学家希尔维亚·克莱尔如此总结父母之爱:“世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他认为,孩子成年之后渐行渐远,不是做父母的失败,反而是教育的成功。

    “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弗洛姆区分过两种爱,一种是匮乏性的爱,“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另一种是成长性的爱,“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当孩子小的时候,对父母的爱更多是匮乏性的爱,因为他还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而父母也乐于享受这种被依赖的感觉,这让他们很有自我价值感。

    当孩子不再依赖父母,孩子对父母的爱才有可能提升为成长性的爱,这是一种更成熟的爱,或者说,这才是真正的无条件的爱。


    无条件的爱,就是我随时有能力离开你,却自愿选择来陪伴你。


    而我离不开你,离开了你,我就活不下去,这不是爱,这只是依赖。

    父母操劳一生,已经为孩子牺牲了太多。所谓儿孙自有儿孙福,老年的时候,不妨多为自己而活。这不仅是为自己好,也是为子女好。很多老年人就是为了不给子女添麻烦而疯狂健身,想来也让人心酸。

    子女不需要父母的时候,就让父母好好爱自己,这话听起来似乎是这样:“你好好爱自己吧,反正我也没空爱你。”虽然怪怪的,却也是现实,子女对父母的爱,永远都不可能比得上父母对子女的爱。“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如果子女确实很忙,除了叫父母学会爱自己,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Papi酱在视频中,总结现代父母的状态:

    “给爸妈送什么都不要送钱,他们这个年纪的人存钱大手大脚的,一给他们钱,就存到银行里。”

    子女送了钱,父母也想着给子女存起来 / 微博@papi酱

    儿女也想尽孝,但奈何在父母的世界里,少有自己,多是孩子。

    老一辈的爱和付出谁也不忍心批评,只是感受一下,就已经足够让人难过。

    一辈子辛辛苦苦,他们可能从来没想过为自己活。

    而当我们已经长大,最大的孝顺就是帮助他们,“自私”地过好属于自己的一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啥是佩奇?这就是你想要的无条件的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cztj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