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道德经(38)失道后德,失义后礼

道德经(38)失道后德,失义后礼

作者: 晓云感恩自在 | 来源:发表于2022-01-17 16:41 被阅读0次

    下篇《德经》四十四章

    第三十八章 失道后德,失义后礼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上德之人不表现为形式上的德,是真正有德。

    下德之人表现为外在的不离失德,其实没有德。

    上德之人无为而无所不为。

    下德之人有心作为而无所作为。

    上仁之人有所作为,但却是无心所为。

    上义之人有所作为,但却是有心所为。

    上礼之人想有所作为但没人回应,于是扬臂强迫人服从。

    所以,丧失道才生德,失德才生仁,失仁才生义,失义才生礼。

    所谓先知,其实是表面的道,是愚昧的开始。

    所以,大丈夫取忠厚而不取浅薄,取实在而不取浮华。

    所以应当舍弃轻薄虚华而采取朴实敦厚。

    本章阐述由道到德、仁、义、礼的过程,说明德的产生是由于道的丧失,进而德失仁生,仁失义生,义失礼生。而礼是制造动乱之祸首。为什么?因为从此出现虚伪巧诈,出现浅薄浮华。老子批评这种失道行为,认为大丈夫应当弃浮华浅薄,守厚朴直纯之道。

    人有高低,品有高下。上德清静无为而无所不为,上仁无私博爱而为,下德之人有心作为但无所为。上义私心而为,而礼则完全是有心为浮华之事,所以无人应,只有强力执行。由此可见,上德和上仁是最接近道的,因为他们无心而为。所有有心为之的事情,因为不符合道,所以不能称为上品。

    老子认为,礼的产生是社会忠信不足所致,所以是祸乱之始。由此推出,所谓的先知,也多是虚伪浮华的代言人,不值得称道。社会越发达,等级分工越细,礼教越昌盛,离道和德越远。所谓“文明是虚伪的标志”,就是这个道理。老子忧虑于此,一语破的。

    所谓“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所有的浮华和光鲜亮丽,往往不足信,而那看上去朴实无华、简单愚钝的,恰恰是最让人踏实可信赖的。

    注释

    [1]上德:上等的品德。

    [2]不失徳:追求道德,不离德。

    [3]无以为:无心作为。

    [4]上仁:上等的仁爱。

    [5]攘臂:捋起衣袖露出手臂。

    [6]薄:轻薄,不足。

    [7]前识者:先知先觉之人。

    [8]华:虚华,虚饰。

    [9]厚:敦厚朴实。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38)失道后德,失义后礼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dbch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