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只是能让孩子的感受好一点,从中振作,去面对事情。这就是共情的力量。
在一段融洽的、健康的亲子关系中,需要父母准确、及时地回应孩子,尤其是回应孩子的情绪,这种回应是维系亲子关系的重要基石,它离不开共情。
什么是共情?
共情也称作为同理心,按照百科的解释是:“一种能深入他人主观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
放在育儿上,共情是指站在孩子的角度,体会他的情绪和状态,并相应地做出回应。
许多家长见不得孩子表现出“负面”情绪,因为孩子的低落也会带动大人的低落。
为了把这种感觉赶走,父母失去了同理心,看待问题的角度是成年人的、长辈的,孩子的烦恼也变成了微不足道的、可笑的或是无理取闹的,由此产生的反应也就完全不同,变成高高在上的指点或不屑。
回应孩子时,父母的唯一目的就是让孩子停止那些负面的情绪,变成否定、忽视或主观臆断地下结论。
孩子无法感受到被看见、被认同,在父母的态度中,他们感受到的是不耐烦和想马上息事宁人的迫切。
于是,孩子发现无法从父母那里得到安慰和帮助,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越来越不愿意在父母面前表露情绪。
那么,充满“共情”的回应是什么样的呢?
1、不带任何评判
这不是说我们不应该帮助孩子分析问题,跟他们说道理,只是在这之前,我们先要处理情绪问题。
“当孩子有不满、愤怒、悲伤的情绪发生,他需要的只是你的一个拥抱。不要说教,站在他的角度理解他、支持他、鼓励他,那些大道理等他们情绪好的时候再去说吧。”
孩子只有待情绪稳定下来之后,才能冷静下来去思考你想传达的道理。
2、确认感受
共情的前提是承认孩子的感受是合理的,而不是急于否定,甚至可以支持孩子的情绪流露:
“你有这个感受是很合理的”
“遇到这种事,确实会觉得很难过”
“唉,确实太难了”
哪怕你并不认可孩子的想法和行为,你依然能够通过这句话,将亲子之间信任建立起来,同时会让孩子更加积极地看待负面情绪。
在这个过程,孩子不会因为自己的情绪而感到羞耻,正如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贝姬·肯尼迪所说——
如果父母能养成接纳和共情孩子感受的习惯,他们其实就是在对孩子说:“你的本心是好的,你是可爱的,你是好孩子。”
3、与孩子联结
告诉孩子,我懂你的情绪,让他们感觉自己获得了关注与支持:
“我想你肯定很难受,需要妈妈做些什么吗?”
“我看得出来,你有点紧张,你可以拉住我的手。”
“我懂你的感受,我会陪着你,直到你感觉好一点。”
这个过程,不但有利于孩子平复心情,还能让亲子之间产生联结,亲子之间紧密相连。
共情不是万能的,很多时候,它都不能直接解决问题本身,但是它却能让孩子的感受好一点,就像大人无数次被身边的家人、朋友安慰过一样,从中振作,去面对事情。
共情,是它建立在真诚之上,是发自内心的联结。
因为真正能打动孩子的,还是你的态度——
你的语气、你的眼神、你的表情以及你是否在试图理解孩子的感受,而不是排斥它们……
如果你能经常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体会他的感受,少评判,少说教,孩子就容易信任父母。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引导孩子,培养他们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
我们会发现,孩子并不是大人眼中那个不可理喻、想法奇怪的小人,他只是需要你的关心和帮助罢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