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简书上读了一篇最近很火的文章《正在把我们变蠢变笨的知识付费》,虽认同文章中的一些观点,但有几处言辞实在是偏激,搞得好像所有为知识付费的人都是傻瓜。
没错,作为一个为知识付费的当事人,我的学识实在说不上丰富,阅读理解和写作水平都在刚起步的阶段,说我是傻瓜如能博众君一乐,也在所不惜。可是我想,此作者也许没有参与其中,接触当中的一些人,比如在得到的微信线下群中,我发现,有些人真的用这些付费得来的知识打开了自己的思维,并成立了学习讨论组,定期组织线下聚会彼此交流学习心得,反馈个人成绩。还有一些同学文化水平本来就很高,思路清晰并且善于分享。这么积极向上的一群人被指责为懒、蠢。恐怕作者有点以偏概全了。
文章中有几处偏激观点,为了不断章取义,就不一一指出了。在这里只聊其中一个问题,文中原话:“李笑来和薛兆丰的专栏,其实就是一本书,这些专栏就是把一本书的内容拆开,用一年的时间来更新,从学习效率上来说我们可以直接买一本书,然后花几个小时或者几天读完,这些知识就全部了解了。”
之前在知乎里也看到过类似的阐述,大体意思一样,原本只需要20多元的书,拆分成一年更新,就变成199了,这事咋看起来这么荒唐和充满讽刺呢。
在我看来,有此疑惑的人要么天赋异禀,觉得天下所有人都应该和他一样智商超群,要么年纪还小不了解世事诸多无奈。首先,由于认知的差异,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看书,比如我们店里的员工,上个月,为了鼓励大家看书,我提议了一个小活动,谁愿意看书,我可以免费送其一本,并且看完后再给他发奖金。大家傻乐了一会互相看看对方都觉得这是个过于艰巨的任务,最后只有一个女孩愿意参加。其次,很多人并没有很好的阅读能力,不信你去翻《高一阅读提速》,保证每篇短文后的阅读理解题都让你分分钟怀疑自己的智商。再者,我以为,一本好书绝不是几个小时几天看完就可以扔下的,但凡被评为真正的好书,大多是作者费劲心血钻研和经历写出来的,有的甚至用尽毕生精力将其浓缩成一本书,这其中的智慧,当真几个小时,几天能理解透?
现在,这些原著作者愿意跳出来,用一年的时间把一本好书给你说透,通过反复的阐述、举例、和用户互动。让你真正把这些知识用到实际生活中,而不是看完就扔掉。哪怕你只吸收了一个知识点,但生活却因此发生变化,按目前的物价来算,199元,贵吗?
的确,有太多人在聊碎片化知识的弊端,网上一搜到处都是,但只有真正试过的人才有发言权,如同鸡拉屎也下蛋一样,看你想取得是哪个了。这些最新模式的学习方式,到底是时代给我们的福利,还是遮光布。一试便知。
对我而言,知识付费里得到的内容,更像是一块敲门砖,是一种学习方法的提升。让我的学习方式从碎片化的快餐模式升级到营养丰富且均衡的系统化模式。我现在已经养成了每天花大量时间看书和写作的生活习惯,只有在洗漱时才听一听专栏里的书。这个改变说实话,正是得到带给我的,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了自己的无知,愚昧……就像是老话所说,读的书越多越觉得自己无知与渺小。也认识了更多思考问题当中的扭曲和漏洞。
有人说,你只是在知识付费中假装自己很努力,我理解你的心情,如果我的努力,造成你的焦虑,是我不对。
但是,那又怎样?
就像Facebook的创始人扎克伯格给哈佛大学的2017年演讲中所说:
目标感很强的人,在日常交往中往往不太受欢迎,因为会让周边的人产生压力,但是没关系,你的目标是赢,他们的目标是舒服。大家各走各的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