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关注“中间层”

关注“中间层”

作者: 一斤的自娱自乐 | 来源:发表于2017-12-20 11:21 被阅读0次

                                                      关注“中间层”

                    ——班级中间层学生的心理问题倾向及其心理健康教育

    在一个班级之中,优等生仿佛自带光圈,吸引着所有老师的目光;而后进生,多半调皮捣蛋,时不时地出点“小状况”,他们也是班主任老师重点“关照”的对象,而处于中间层的大量学生,则处在一种“无人问津”的状态,仿佛是一个班级中最缺乏“色彩”的群体,美国教育研究学者们形象地称他们为“灰色群体”。

    “中等生”其实是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而产生的概念,它的背后是一种唯分至上的观念,不符合《新课标》明确提出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理念。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教师应该将爱洒向全体学生,面向一切的学生,特别是那些默默无闻的“中间层”。

    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中间层学生的心理特点:

    1.劳伦斯﹒柯博格层将道德发展分为六个阶段:

    阶段一:我不想要惹麻烦。

    阶段二:我想要奖赏。

    阶段三:我想要取悦某人。

    阶段四:我总是遵守规则。

    阶段五:我体贴他人。

    阶段六:我有个人的行为规范。

    以上每个等级是连续的,越高的等级动机越复杂,教育者应该促使学生不断向高的阶段发展,最终形成个人的行为规范。中间层的学生大部分处于第一到第二阶段之间,他们基本不违反规定,有的是害怕受惩罚,也有一些是想要获得他人的肯定(尽管这种肯定基本上很少以直接的正面褒扬形式出现,多半是“遵规守纪,按时完成作业”这一类公式化的语言)。在这样的状态下,中间层的学生会出现一种缺乏激情,安于现状,说得不客气点就是不思进取的状态。

    2.法国学者勒内﹒勒努瓦曾提出“社会排斥”这一概念,大意是指某些个人、家庭、社群缺乏机会参与一些社会普遍认同的活动,或在活动中被“边缘化”、被隔离、被排斥的现象。“社会排斥”会造成被排斥者在经济、政治、社会及文化心理诸方面的长期匮乏。

    将这一概念联系学校实际,我们会发现:中间层学生在班级活动中多呈现出一种参与兴趣不高、活动力不足、缺乏主动性的状态。具体表现为:上课基本不主动举手回答问题、作业只图写完即可、严重的自卑心理等。

    3.中间层的学生还可能出现较为严重的逆反心理。

    他们长期受到老师的冷落,缺乏应有的关心和爱护,家长对他们的期望也普遍不高,极易滋生“仇师”心理,表现上很听话,其实内心很看不上老师,甚至会因为教师偶尔不当的言行而彻底否定其整个人。我们可以观察到,走出校园后对教师评价最低的往往也是曾经的中等生。其实这也怪不得他们,就像我们老师记忆最深的,往往是优等生和后进生一样,人的感受总难免出现偏差,与其要求学生感恩,不如先从教师改变做起。

    针对以上特点,班主任和科任老师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①走进学生心灵,发自内心地关爱中间层学生。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促使学生转化的灵丹妙药。俗话说得好:“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当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和爱护后,就会为了不辜负老师的期望而努力奋斗,也就是促使其道德发展到“想要取悦某人的”的阶段。

    ②培养自信心。

    教师要常常和学生谈话,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发现自身优点、查找自身差距。还要用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英国谚语说得好:上帝关了门,但是又开了窗。中间层学生总有一些他们擅长的东西,能唱的就给他们机会唱,会画的就好好的画,活泼的去跳,文静的写文稿,班里也要设立“体育明星”、“文艺能手”、“进步典型”等单项奖,让中间层的学生有更多的奋斗目标,在成功的体验中,渐渐提升自信心。

    ③多组织分层次的、形式多样的小型活动,用“社会团结”战胜“社会排斥”。

    工作8年来,我认为增加班级凝聚力的最好方法就是多组织集体活动,尤其是有趣又需要协作的游戏活动,在此特别推荐一本书给大家看——《学校团体心理游戏教程与案例》,这本书中的游戏设置非常有趣,学生要发挥小组合作精神才能顺利完成。要协作就会增进团结,人人参与、人人出力,中间层的学生就会由过去的无动于衷变得充满活力,让他们体会到参与的乐趣。

    ④创设和谐环境,激发表现欲。

    人都是受环境影响的,当处于一种安全的、和谐的环境氛围时,人往往能发挥自己的最大潜力。过去我找学生到办公室谈话,有的孩子紧张得攥紧双拳,有的还没开口就掉下眼泪,后来我发现办公室这个环境对于遵规守纪的中间层学生来说,是一个严肃到让他们害怕的地方。于是我就转变了工作方式,在教室里、在走廊里、在上操的行间里同他们谈话,效果就好了很多。另外,还需要营造一种互相尊重的氛围,例如:回答问题时,不允许其他学生在下面笑;别人未回答完时,不能插嘴;允许不举手就说出自己的意见;允许坐着回答等。教师还应该充分利用微笑的力量,当学生回答正确时,用微笑给予赞许;当学生回答错误时,用微笑让其感受到鼓励和温暖。也可适当运用肢体语言,轻轻的拍拍他们的肩膀,让学生感受到你的善意。

    ⑤提供锻炼平台,丰富精神生活。

    我在教育学生时,常常提到“骄傲”这个字,我说“骄傲”这个词有的时候是褒义的,因为“骄傲”所以不屑于去做那些不好的事情,因为“骄傲”自己就应该做得更好,“骄傲”在这里是一种自重,是一种自持,是一种操守。用古人的话来说,就是“慎独”,用外国专家的道德发展六阶段来说,就是形成了“个人的行为规范”。要培养学生的“骄傲感”就要给学生多提供锻炼平台,让他们做精神丰富的人。

    具体来说,可以改革班级管理制度,设置班干部轮换机制,让所有人都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人人争做班干部,人人会做班干部,中间层的学生不再是过去的被管理者,他们可以发挥聪明才智去组织班会,去设计活动,从而形成一种主人翁意识。也可以搜集一些励志故事,告诉学生并不是所有的成功者都是一开始就优秀的,有很多先天素质一般,通过后天努力达成目标的。就像“新东方”总裁俞敏洪,他其貌不扬,三次参加高考,大学里得了重病,好不容易留校任教还因为在外代课被学校开除了,这么多的磨难并没有打到他,他下海经商创办“新东方”,现在“新东方”已成为资产几十个亿的教育航母。这一类的故事学生很爱听,听了就会有感触,精神上受到震动,进取心就被激发起来了。

    综上所述,我认为锦上添花固然好,雪中送炭也格外重要,请班主任们多多关注中间层,将爱心洒向教室的每一个角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关注“中间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dfgw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