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张良的抉择

张良的抉择

作者: 小黄杨树 | 来源:发表于2024-02-23 00:47 被阅读0次

(一)披林对一丘

公元前201年正月,刘邦封功臣。张良并没有攻城野战之功,但是,刘邦认为“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之外”,就是张良的战功。所以,刘邦让张良在富饶的齐地随意选择三万户作为自己的封地。张良谦让,最后选择了不起眼的“留”地,封为“留侯”。张良有大功于是汉,是典型的王者之师。他这样评价自己——

“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

自己凭一张嘴成为帝王的谋臣,得以封为万户侯,对于一个出身普通的人来说,这已经是极点了,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这时候,张良和历史上诸多重要功臣一样,面临着去和留的选择。张良选择了“去”。他表示——

“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

对我张良来说,有今天这样的成就,名也有了,人生价值也实现了,我知足了。对不起,陛下,我不和你玩了。我要像仙人赤松子那样求仙访道去了。

张良说到做到,一旦选择了“去”,绝不留恋人间烟火。在饮食方面,他效仿仙人,不再吃荦食。同时,练习道家呼吸导引之术。眼看着人一圈圈地瘦下去,就连一向飞扬跋扈的吕后都看不下去了。她假惺惺地劝张良:“人生如白驹过隙,日子刷刷地,说没就没了,你何必这样苛刻地对待自己呢?”强迫张良吃点好的,继续食人间烟火。张良实在不好强驳吕后的面子,只好象征性地吃点。不过,官肯定是不做了。在刘邦去世八年后,吕后称制,这一年,张良也寿终正寝。

张良在事业鼎盛时期选择了急流勇退,不仅保全了自己,而且留下了功成身退的千古美名。

(二)多病的身体

太史公在《史记·留侯世家》中四次提到“张良多病”。

第一次提到张良多病,是在汉元年(前201)。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太史公说——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

意思是张良身体不太好,所以不能独自带兵打仗,而只是跟随汉王,为他出谋划策而已。张良本来是要投靠陈胜的手下景驹的,但是,中途遇到了沛公刘邦,立即改变了主意,择主而从刘邦。之后,他劝刘邦还军霸上,解鸿门之危,荐“三雄”(韩信、彭越、黥布)以灭项羽,谏止刘邦立六国后,支持刘敬迁都关中的主张等。也就是在这一年,刘邦力排众议,封张良为留侯。

第二次提到张良多病,是在刘邦入关到咸阳定都之后。太史公说——

“留侯性多病,即道引不食谷,杜门不出岁余。”

刘邦入关,天下大事已定。张良以身体有病为由开始修炼养生之术,不食荦腥,闭门不出一年有余。一代王者之师,有大功在身,正是如日中天之时,张良却能闭门修炼时间攻达一年之久。不过,在这期间,他并没有一事无成。他抽空为吕后出了一计,迎商山四皓,阻止刘邦废太子立赵王如意。在无意于权贵、闭门静修之日,张良却做了一件关乎汉家江山大计的大事。留侯张良想不立功都难!

第三次提到张良多病,是在汉十一年(前196年)黥布谋反之后。刘邦本来想让太子将兵去平叛,商山四皓认为太子带兵出征必将有危险,不论胜败,都对太子不利。因此,他们献计让吕泽出面找吕后,劝刘邦收回成命。刘邦最后改变了主意,决定自己带兵亲征。这时候,张良带病到临潼为刘邦饯行。太史公这样描述当时的情景——

“留侯病,自强起,至曲邮。”

见到刘邦时,张良说:“臣本该与陛下一起出征,无奈身体不争气,实在病得厉害。楚地的人剽悍凶猛,希望皇上您不要和他们正面硬拼。”关怀之意,在只言片语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不过,这时候张良还没有忘记替太子说话。他趁机请求刘邦让太子当军队的统帅,节制关中的军队,以防后院起火。刘邦微微一笑,说:“你虽然有病,但即使躺着也要勉为其难,替我好好辅导太子啊!”刘邦是否听从了张良的建议让太子当了关中部队的统帅,不得而知。不过,君臣各怀心腹事,或者说心照不宣却是肯定的。

第四次提到张良多病,是在汉十二年(前195),刘邦击破黥布回来后。此时刘邦也生病了,而且病得很厉害。此时,他更换太子的心思更强烈了。大臣叔孙通引古道今,以死谏争。刘邦表面上答应叔孙通先不考虑换太子的事,但心中还是念念不忘。留侯张良也再三劝谏,刘邦根本听不进去。张良于是又以身体有病为由不再上朝。太史公说——

“留侯谏,不听,因疾不视事。”

张良劝谏刘邦,刘邦不听,因此张良以身体有病为借口不再上朝管事。

最后一次提到张良的病,很简单的几个字,却道出了张良多年的“病”不过是借口,是他明哲保身,为自己精心设计的脱身之计。

事实上,张良在出来做官之初,这位未来的王者之师便为自己将来功成身退埋下了伏笔,设计了归路。追求功名,成就事业,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对待功名事业又不可过于沉迷,在“进”的同时,要学会停下来,必要的时候要学会“退”,要懂得保护自己。

(三)神秘的“黄石公”

黄石公是个神秘的人物,他用特殊的方法考验张良(参见本书第一章第二节)。在认可张良的为人后,把《太公兵法》一书传给了张良。老人说,十三年后,你将在济北见到我,谷城山下有块黄石,那就是我。而后,老人便神秘地消失了。

十三年后,张良随从刘邦到济北,在谷城山下果然见到了一块黄石——

后十三年从高帝过济北,果见谷城山下黄石,取而葆祠之。留侯死,并葬黄石。

张良把黄石收起,像对待老师一样供着它。张良死后,黄石也一并被安葬了。

张良在秦末农民战争的风潮中起事,已经聚集了百余人的队伍。而在这之前,他曾经当过刺客,刺杀的对象竟然是雄霸天下的秦始皇。像他这样的人,天生多病,是个病秧子,谁能相信呢?另外,在起事之前,他曾经受黄石公授《太公兵法》。从他日后的王者之师的经历可知,张良必经历过刻苦钻研《太公兵法》的过程,而且深得其精髓,以至于不读书的刘邦都被张良的兵法所吸引,张良得以择主而从,最终建立功业,成就大名。

张良为什么这样做?这正是张良的智慧所在。黄石公做了好事并不求回报,从某种意义上也启迪了张良,功成之后必须身退。而如何确保全身而退?张良的做法是为自己预设了一个“身体多病”的开端,并一直以这种状态贯穿于服务汉家天子的始终。

一个“多病”的功臣,一个没有野战之功的功臣,一个状貌像妇人的功臣,在大汉天子、强权在握的吕后眼里,还有什么风险可言呢?张良的多病之躯,让他“弃人间事,随赤松子游”成了顺理成章的事儿。在吕后假惺惺的关怀声中,张良最终实现了功成身退的理想。那一刻,他一定忍不住在没人的地方笑出了声!

相关文章

  • 良缘来时墙也挡不住

    张良,对,他叫张良,不是汉朝的张良,是当下的张良。他其实长得既壮实又英俊,虽然不够潇洒,但也深得女孩子喜欢,不过,...

  • 论张良

    ——史记人物之张良 张良作为“谋圣”,是个很有谋略的人。 张良在群雄发起的战争中,张良发起民兵反秦,后归刘邦,成为...

  • 秦汉08 ll 吾宁斗智,不能斗力

    土地分封,使得项羽面临着两难抉择的境地:一边是齐地乱起,一边是占领关中地区的刘邦,先打谁好呢? 这时,张良受刘邦之...

  • 张良的忍和先

    黄石公与张良的故事,一日张良路过一桥,一老者拦着去路,并要张良捡他故意丢到桥下的鞋子,张良准备殴打这老者,但自己刺...

  • 在这个鼓吹快速成功的世界,坚持一点热爱

    作者:张良计 来源:张良计(ID:zhang_liangj)

  • 张良刺秦,一个远古的勇士故事

    这个张良不是刘邦的谋士张良,这个张良是韩国贵族的后人。公元前231年,韩国亡国时,张良已20多岁。 秦灭六国统一天...

  • 张良无后

    《容斋随笔》中有一篇文章《张良无后》,说张良、陈平皆刘邦谋臣,张良为人非平可比,但陈平传到曾孙才绝后,而张良死后十...

  • 张良桥,张良洞

  • 圯桥进履

    一天傍晚,张良在圯桥上漫步,有一个老者来到张良所坐的地方,把鞋坠下圯桥,回头对张良说:“你下去把鞋取上来!”张良很...

  • 张良

    张良 晚年的张良,怀着对现实世界已经绝望的心情,投入到修道事业中。张良晚年的这种举动,被定义为是“激流勇退”、“明...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张良的抉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dfia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