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一节生物考试的讲评课,虽然对生物知识已经记不住多少了,但是整个课听下来,让我思考了很多。
在听课和思考的过程中,我突然想到一个字“坑”。我在想,对于讲评课,老师似乎就是在不停地“填坑”,然后再不停地“挖坑”,而学生在布满一个个“坑”的道路上,或成功地填上了“坑”,或幸运地踩到了“坑”里,在一填一踩中,逐渐丰盈了自己的知识,建立起了自己的知识体系。
本节课的知识串讲是以课本的章节来归类的,通过题目的呈现,让做错题目的学生再进行题目的分析,以及知识点的讲解,从而完成知识点的”填坑“,然后通过变形题目来挖一个“新坑”,从而检测知识是否真正实现了迁移,知识的运用是否能够举一反三。这一点,授课老师做得非常好,我总结了一下就是四步:重构------迁移------应用-----建构,重构包含两个部分,就是题目的分析和知识点的巩固,通过四步流程可以完成知识体系的主动建构。
在这里要提一个小小的建议,在变形题目的选择上建议与生活的结合能更紧密一些,将知识隐藏在我们的生活体验或生活案例之中,也许更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并且实现与高考的有效接轨。如果没有合适的题目,老师应该自己去进行命题,这样不仅能提高自身的命题能力,而且可以对知识点理解地更深刻一些,最大的好处可以提升学生阅读题目去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从而提升分析题目的能力。就是让这个“坑”的意义更大一些,作用更有效一些。
本节课还有一个值得学习的地方就是提问。有一个环节,李老师是先是提问了一个学生,然后再提问前一个学生,突然又提问了同位,再横向提问了几个学生,这种不按常规方式的提问,让学生尤其是正在回答问题的学生周围的学生都会有一种紧迫感,从而调动学生积极地思考,并且可以更长时间地保持注意力。大家可以借鉴一下,如果长期运用的话,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培养。
在这个地方我有一个不同的想法,学生在分析错题的时候,老师是让学生去分析错误的选项,让学生知道错在哪里,这是非常好的。我在想,如果让学生分析其他错误选项的之前,先说一下,他的选择是什么?当时是怎么考虑的?为什么会选这个选项?这就是把踩坑的原因讲清楚,这样是否会更利于将这个“坑”填平,而且是否填得更结实?请大家思考一下有没有道理。
还有一个坑请大家思考一下,就是表达能力。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往往声音不够宏亮,表达不够准确,这是很多学生面临的“坑”。当然,李老师在课堂上不断地强调用词的准确性,比如说“明显、显著”等用词,还有“脐带和胎盘的作用”等,这是非常好的。但是学生声音上没有做得足够好,这里面有学生不自信的原因,也有我们老师没有进行指导的原因,所以课堂上老师要给予学生更多地鼓励,让学生可以自信地、准确地表达,这样更有利于梳理知识。
这节课是一节很成功的课,有效地实现了教学目标,也让我明白了“坑与知识”的关系,对于学生而言,知识就是“坑”,而“坑”才是获得知识的最有效途径,如果我们能把“坑”巧妙隐藏地在生活的真实体验之中,那么学习就会如同雨后的小水洼,我们总是喜欢故意去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