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同事的分享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是任何时候,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备“成长性思维”,即便当下的某件事让你很头疼,让你很烦躁,但你一定要告诉自己,“凡有发生,皆有利于我”。我们一定能从当下的这件事中学到些什么。要试着打破自己原有的固定思维。
这让我不禁想起“鸟笼效应”。简单说就是詹姆斯和他朋友卡尔森打赌说,“不久后你会养一只鸟”。他朋友说:“我从来都没有养鸟的打算,也不会养鸟的。”就在他生日的时候詹姆斯送了一个非常精美的鸟笼。他说:“你别白费力气了,我是不会养鸟的”。
可后来,凡事去卡尔森家做客的客人都会夸赞好漂亮的鸟笼,也会好奇的问“你的鸟是怎么死的”类似的问题,卡尔森慢慢的也懒得解释,于是就买了一只鸟以堵住客人的嘴。
心理学家认为,即便对于空鸟笼没有人询问,也会给人造成心理压力,使其主动去购买与鸟笼相配的小鸟。人们常常不自觉的就会受到权威人士或多数人的影响,卡尔森内心也是如此。
实际上,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给自己心里挂上一个空鸟笼,为了能与之匹配,我们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不断的往里添加东西,而在最初挂鸟笼的时候,或许我们并未想过由此会带来的连锁反应。
就比如:我们女孩子的衣橱里永远都会少一件衣服。和朋友逛街时买了一件看起来时髦高档的外衣,但是买回来之后发现没有合适的搭配,于是,时装鞋或者说名牌包包就成了我们需要往里面添加的东西。
我们原本按照自己的生活轨迹,从容的生活着,但面对现实中诱惑和欲望的牵扯时,难以取舍。在眼花缭乱中迷失了自己,在山重水复中进退两难,其实我们很多时候都在自寻烦恼,先将鸟笼挂起,然后不由自主的往里面添加东西。
听过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最严酷的压迫不是统治者的强权暴政,也不是严厉的法律,而是关于惯性和“正常”的文化。人们在大多数的时候都易于用惯性思维看待事物,鸟笼里一定要养鸟,结婚时必须要有新房,富人就应该住别墅,开跑车,穷人就应该在买东西的时候锱铢必较等。惯性思维可以帮助我们迅速的认识这个世界,并适应它,但是若将惯性思维扩展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无疑这将演变成刻板的思维,从而造成认知上的偏差。
鸟笼如果做的足够精致,我们完全可以将作为一种观赏品;真正相爱的人,可以先裸婚后买房;面对生活中烦恼和问题,我们不妨偶尔尝试一下发散思维,用“突破鸟笼”的方式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不受现有的知识和习惯的约束,而是在多种方案和途径中探索,这样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社会在不断变化,我们也需要不断调节自己的思想,不能把自己固定在一种模式里,而是多方面的考虑,这样,我们的生活也会更加明朗。
想过什么样的生活,取决于你拥有什么样的思维。先改变思维,再改变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