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经常用玉石来类比君子的品德。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我在这里
翻译过来,大概就是说,所谓的玉,就是漂亮的石头,有五种高贵的美德,分别是仁、义、智、勇、洁这五德,与之相匹配的,是玉石的五种特征,就是要温润、内外一致、敲击声音清脆、不容易损坏和断口平滑不会伤到别人。
相对于君子的五德:仁,义,智,勇,洁。
那么,中国历史上,君子佩玉是开始于何时呢? 答案是周朝。
那么君子为什么要开始佩戴玉呢? 答案是:为了礼仪。
大家都知道有一个成语叫做“充耳不闻”,其中的“充耳”就是挂在“大人”耳朵边上的两块玉,如果有些话连“充耳”都没听到,那么人也一定没听到了。再想象一下,如果一位大人耳朵边上一直挂着两块玉,那么他做起动作来一定要缓慢优雅,绝对不可能像平民一样做出摇头晃脑的动作,否则“充耳”就会把他的脸给打肿了。
大人们身上的玉石饰品当然不止一对充耳,还有各种各样玉佩,据说还能分出宫商角徵羽的音调,大人们走起来宛如一个个行走的风铃,如果走的很有节奏很有节制,那么声音肯定叮叮当当的非常好听。这对贵族是一种行为上的约束, 也是一种道德上的修养,《礼记》:“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
在重大的礼仪场合,更需要注意仪态与行动,国君的步子叫做“接武”,每一步只能迈出半只脚,大夫叫做“继武”,长度加倍,士叫“中武”,长度还可以加倍,这里的“武”就是一个象形字, 后来没文化的楚庄王才可能误认为是会意字,以为是“止戈”为武。
当然,带着满身的玉,连快一点的动作都不可能做,更别说干活劳动了,所以,当时平民是不可能佩玉的,也根本没有佩玉的自由;而贵族,则没有不佩玉的自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