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相爱四因之越靠近越喜欢,为什么我们会爱上同学、同事和同乡

相爱四因之越靠近越喜欢,为什么我们会爱上同学、同事和同乡

作者: 一笑杂谈 | 来源:发表于2017-09-17 03:01 被阅读30次

9月16日,李晨在范冰冰36岁生日宴上求婚成功,标志着经过几年相恋后,范冰冰终于要化身李太太了。而追本溯源,两人是在2014年合演《武媚娘传奇》时擦出了爱的火花,进而相知相恋的。于是有人就又抬出一个老问题,为什么我们爱上的总是同学、同事和同乡呢?这里面到底存在着什么必然的因素呢?

就一笑君个人的感情经历来说,我常常自嘲自己不是一只守规矩的“好兔子”,上初中暗恋自己的同学,上大学喜欢上了同乡,上班后则找了同事做老婆,这么多年就没有走出吃“窝边草”的宿命。

好吧,一笑君就是一只爱吃“窝边草”的没出息的“兔子”,而世上还有多少如一笑君这样的“兔子”呢?还真让一笑君找到了一些数字。据美国著名民调机构皮尤研究中心2006年统计数据显示,在已婚或处于长期亲密关系的人中做的一项调查发现,38%是在工作中或学校遇到的,剩下的也是因为他们前往居住的社区、教堂或体育馆时经常相遇,或者就是一同长大的伙伴。所以,该项调查表明,如果你要结婚的话,他或她很有可能是在你步行可及范围内居住、工作或学习的某个人!

原来一笑君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大家也都在吃“窝边草”!其实,吃“窝边草”这种现象,现代心理学研究也早就提供了心理分析的依据:

感情的接近效应原理分析。生活的时空性决定了我们只能与空间距离接近的人有密切来往(互联网例外),距离越接近,交往的效率可能就越高,越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玎格对麻省理工学院的已婚学生进行过关于接近效应的经典研究。他们所在的住宅区有17栋独立的两层小楼,每栋楼有10个单元,每个单元样式几乎相同。居民不能决定住在哪里,哪里有空的公寓他们就被分配在哪里。一开始进来时,这些随机安排的住户彼此并不熟悉。一段时间后,研究者的调查结果表明,他们与住在附近的人交往更多,更容易成为朋友。事实上,大多数的房门距离只有5.8米,而距离最远的们之间也不过27米。但在同一层楼上,被提到愿意与住户进行交往的人中,隔壁住户占了41%;隔一扇门的邻居占了21%;而在走廊尽头的住户,只有10%被提到。此外,住在同一层的住户与住在不同楼层的住户相比更容易成为朋友,虽然他们之间实际的物理距离是相等的。这可能是因为上下楼比起在同一走廊上行走需要花费更大的力气。所以,住在不同层的住户比起在同层居住的邻居心理距离会更远些。研究者称此为功能性距离,指的是人们与他人交往的可能性既由实际距离决定,又由房屋单元的设计决定,它决定了住户发生交集的频率。人们住得越近,不管这种近是物理距离还是功能距离,人们越容易成为朋友。这样看来,如果你刚到一个新城市,想结交朋友,那么你就可以尝试去租靠近邮筒的房子、坐在临近咖啡壶的桌子边、把车停在靠近主要建筑的停车点,这些都可以帮你建立友谊。这也解释了若干年来喜欢“棒打鸳鸯”的老师们安排学生座位的苦衷----男女不能同桌以及将有相恋苗头的男女生座位尽可能的调远,距离有了,美就没了。

功能距离比物理距离重要。功能性距离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工作、生活轨迹相交的频率,频率越高熟悉度越高;物理距离反映的是同一时间下,空间两点之间的空间最短连线长。这两者有相似之处,又各有区别,物理距离拉近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功能距离拉近,比如一个班的同学,共同学习,天天见面,就是物理距离拉近导致功能距离拉近的典型;但物理距离拉近并不必然导致功能距离拉近,比如近期炒的沸沸扬扬的“私生饭”骚扰杨坤事件,虽然“私生饭”租房搬到了杨坤家楼上,但由于双方生活、工作没有任何交集,甚至在其骚扰后,杨坤连家都不回了,其物理距离拉近并没有导致功能距离拉近。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功能性距离在决定人与人交往的亲密程度上要大于物理距离,距离不是决定性因素,共同的工作、生活才是决定性因素。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办公室恋情的不可避免,从早八点到晚八点,很多男女同事每天在一起工作的时间要超过十个小时,一起研究问题一起面对困难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仅就时间长度和对话频率上就远超各自的配偶或交往对象,很容易就惺惺相惜,进而引为知己。

功能距离拉近了心理距离。身态语言学专家们研究发现,每个人都有一种心理上的“警觉”,即人的“势力范围”感觉。每一个人以自我为中心,并向四周扩张、形成一个蛋形的心理防御空间,一旦其他人侵入,就会引起紧张、警戒和反抗。越是陌生的人,彼此之间距离越远,身体之间的间隔也就越大;反之,则心理防御空间距离就会逐渐缩小。例如,正常的夫妻之间,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最为亲密,所以他们之间的心理距离能缩小到零,即产生肉体间的紧密接触。功能距离的拉近导致了熟悉,熟悉诱发了喜欢,进一步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所谓“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即是这种情况,很多人的第一个暗恋对象既不是同学,更不可能是同事,大多是从小一起长大的一个社区或大院的邻家女孩。在很多时候,多年的邻居是我们从心底最信任的人群之一,其主要原因就是不仅空间距离近,而且通过日常交流----一块打牌、喝酒以及对其家庭成员及生活状况的熟悉掌握,他们已经成为我们最“知根知底”的人,这一点是同学及同事关系不具有的。毕竟同学和同事大多来自五湖四海,仅仅是为了一些共同的目的才走到一起的,而老乡则是上到十八辈祖宗,下到柴米油盐毫无秘密可言的人。君不见,当年的汉高祖刘邦杀韩信、杀彭越、杀英布,他的沛县老乡萧何、曹参、樊哙,可曾杀了一个?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是常态,老乡见老乡背后来一枪是极其少见的例外。

为什么还有人只爱陌生人。既然上面说了那么多物理距离、功能距离、心理距离靠近才能进一步相爱的例子,为什么这个世界上还有那么多人是“一见钟情”或“不见也钟情(网恋)”的呢?同样社会心理学研究也证明,在相当一部分情况下与我们想象的熟悉度催生好感度正好相反,“人们对他人的认识越深入,就越有可能发现他们令人讨厌的方面,即了解越多,好感反而越低”。为此,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他们对一组由网上相识到网下见面的年青人进行了访谈分析。调查结论是,受试者对约会对象虽然在见面后比见面前更加了解,但绝大多数人在见面后对约会对象的好感大打折扣。对约会对象的熟悉度从见面前的5/10增加到见面后的6/10,好感度却从7/10降低到5/10。这种现象最通俗的叫法是“见光死”。这一结论自然不适用于每一个人,有些人见面后更增好感,但对大多数人,越是熟悉,发现明显差异后好感越少。距离感让我们有空间去想象他人也持有相同的世界观、人格特质或幽默感,但不幸的是,当我们开始更深入的了解,才发现彼此之间差异有多大,于是,好感也降低了。三百多年前的大诗人纳兰性德,虽然没有做心理实验,但也用他的诗句吟出了几乎一致的结论:人生若只如初见, 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正可谓:一见如故,再见想吐!

前几年,一笑君曾经看过另一个更为令人惊异的实验,组织者将五对以前互不相识的男女分别放置在单独的房间,然后让他们开始聊天,大概有了初步了解后,先是让他们亲吻,然后是让他们脱掉彼此的上衣,完全上身赤裸的拥抱在一起,而他们竟然最后都照做了!一笑君在吐血!相信电视机前有幸看到自己暗恋多年的女神就这样宽衣解带的粉丝们吐的就不仅是血了,恐怕至少还得有一把辛酸的老泪!

也许这就是爱的魅力所在,说也说不清楚,糊里又糊涂!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相爱四因之越靠近越喜欢,为什么我们会爱上同学、同事和同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dhps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