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怎样阅读教育理论书籍?

怎样阅读教育理论书籍?

作者: 苗小芸 | 来源:发表于2020-07-22 07:27 被阅读0次

    “8小时内求生存,8小时外求发展。”相比其他行业只能利用8小时以外的碎片化时间进行自我提升而言,教师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寒暑两假,每年近三个月的时间里有大量可自由支配的大段时间,放松身心之余,也是沉淀反思、自我提升的最佳时机。读书,往往或主动、或被动地成为教师假期生活的一部分。

    翠盖出尘,清远离染

    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读教育理论书籍?

    一般来说,感性的书籍读起来更轻松。一线教师甚至学校管理者大多是排斥理论书籍的,恶其“空洞”,憎其“无趣”。然,于教师专业发展而言,教育理论类书籍是非读不可的。第一,教书育人不能仅赖个人亲历经验,读书则能让我们获取丰富的“间接经验”或知识,避免无谓的探索试错、少走弯路,这样学生才有可能在最好的时机获得最适合的生长;第二,优质教育理论的滋养,足以让我们获得理性的判断,在面对复杂的教育教学情境时,能清晰地知道“我该怎样做?”和“为什么这样做?”,教育智慧由此而生;第三,当阅读成为一种习惯,教育规律内化于心,并在实践中信手拈来、融汇贯通,我们将形成具有个性特质的教育教学风格,专业素养获得可持续发展,终身学习为终将成为我们的生存方式……总之,有太多的理由支持我们亲近教育理论书籍。

    就我个人而言,职业生涯的每一个足迹无不得益于扎实的阅读。今天,以《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分类学视野下的学与教及其测评》一书(以下简称《布卢姆》)为例,分享个人在阅读教育理论书籍方面的一点心得。

    完整版

    我们应以怎样的态度读教育理论书籍?

    遇到一本书,大约有三种情况:一是“偶遇”——可读可不读;二是“强加”——不得不读,三是“主动”——喜悦自觉。一本书,就像我们生命中的挚友,无论以怎样的机缘巧合和我们相遇,无条件接纳是与书对话的前提。

    在打开书之前,不妨给自己一些积极的暗示:“从这本书中,我应该可以找到一直困惑我的某个问题的答案”“这是我读过的第x本教育理论书籍”“开卷有益,哪怕认真读一个章节,我也能有所得”……

    《布卢姆》这本书,大约在七八年之前购得,因此属于“喜悦自觉”这一类型的相遇方式。我对国外教育理论书籍的痴迷和重视现在想来应该是从2010年作为第一期威海名师参加华师大研修班开始的,无论是聆听专家教授报告还是在面对面交流中,我发现他们有一个共性:虽然他们讲述的很多案例来自本帮中小学校,但说起理论依据必会提到欧美如何如何、日本如何如何,他们的子女要么随身携带游学米国、要么已经留学在外、要么打算出国留学,其实这种现象经久不衰且弥漫与各个行业。教育界一直流行一个说法:世界教育看欧美,亚洲教育看日本,中国教育看……(不言而喻)现代教育体系起源于欧洲,教育的发展也一直与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息息相关。既然如此,我们阅读教育理论书籍时不妨直接从源头获取第一手资料——有选择地读一些国外教育论著。

    书,犹药也

    2012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教学目标由“双基”走向“三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迈出了一大步。遗憾的是,2011版课标并没有信息技术学科,我只能从其它学科的课标中试着领会一些主旨,查阅了很多资料发现之后,猜测“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法”或许能解决我的困惑。布卢姆在1956年发表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被全世界教育界广泛应用于课程、教学、测评与测验编制,并于2001年在思辨和实证基础上进行了修订,成为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教什么”和“学生怎样学”的理论基础。

    “三维目标”时代,从《布卢姆》这本书中认知过程维度的6个类目19种认知过程描述中,不难发现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动词;可以借助知识维度的4个类别11个亚类确定具体、可完成的认知内容和可达成、可评价的行为结果,目标的确立和描述不再毫无章法。

    “教学评一致性”的闪电行动中,我发现可以借助“分类表”检测一节课、一个模块的目标、教学、评价是否一致。

    “深度学习”的号角吹响时,再次翻阅,借助书中的案例,更好地理解了“没有学习”“机械学习”“有意义的学习”三种学习结果的区别;尝试借助知识维度的4个类目大致区分教学内容属性,然后设计尽量适合的组织形式和学生活动促进学生的学习。

    “高阶思维”来了!很显然,《布卢姆》已经准备好了……

    如此神奇的一本书,让我们怎能不以欣喜而好奇的心情开始阅读呢?

    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阅读教育理论书籍?

    前面说了,教育理论书籍读起来并不轻松,翻译问题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理解难度,读通、读懂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和足够的耐心,也需要一些有效的方法或技巧。

    第一,追求问题解决的寻读法。

    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难免遇到困惑,搜寻个人经验、请教前辈、同事共研不一定能如愿解决,尤其是当大家面临同样的问题时,向书本学习无疑是最佳选择。当下,面对“培育高阶思维”的年度专题,什么是高阶思维?我的学科可以培养学生什么样的高阶思维?我在教学设计时有没有关注高阶思维?我怎样才能知道学生是否在进行高阶思维活动?

    源于对教育理论的多年研究,经初步判断“高阶思维”应该属于认知领域范畴,布卢姆关于认知过程维度的分类正是从低层次认知到高层次认知的系统。带着上面的问题,直接寻找跳跃到第五章“认知过程维度”中的“三、与保持和迁移有关的认知过程”和“四、认知过程维度的类目”两部分内容,我们便能够发现高阶思维与“分析、评价、创造”三个维度关联,通过书中对19个认知过程的详细描述,我们也能发现:尽管该分类将认知过程分割成序列化、独立的类别,但这些过程并非独立存在,而是相互交织、彼此联系,掌握前一个层级是灵活运用任一个层级的基础。因此,任何学科如果一味摈弃低阶思维单纯强调高阶思维,无异于舍本逐末。

    “寻读法"因为目的明确而成为最有效的阅读方法,适用于我们能够提出明确的问题,针对问题对书中部分内容进行深度阅读。一方面减少阅读量避免产生畏惧心理,另一方面,问题得以解决而产生的愉悦感和获得感,也转化为促进阅读教育理论书籍的兴趣和动力。

    第二,走向纵横延展的泛读法。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陌生的概念或衍生出新的问题。如果我们对信息足够敏感,很容易判断有的概念无伤大雅可以忽略不计,有的概念或问题则会成为打开新窗口的契机。例如《布卢姆》知识维度中的“元认知知识”分类,当时看到这个概念时,虽然从其亚类的解读中大致明白其含义,但仍然意识到这是理解学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于是找到《元认知》《认知天性》等书籍,进行更系统地了解;《剑桥学习科学手册》则能查到大部分与学习、认知领域相关的概念,是工具书一样的存在。

    关联泛读

    《布卢姆》第二章用一个章节阐述目标的相关问题。对于目标是什么、不是什么解释得相当清晰,目标如此重要,有必要读一读泰勒的《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从中归纳出目标的5个来源:1.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2.对当代校外生活(包括国情)的研究;3.学科专家的建议(课标);4.哲学的角度;5.心理学的依据……两者结合、融会贯通,对教学目标的理解更加深入。

    通过概念或问题关联的阅读可以适合泛读的形式,毕竟精力有限,不可能也没必要精读每一本书,长时间逐字逐句细细研读也会磨掉阅读的兴趣。有意识地进行关联,训练自己对信息的敏感度;随着阅读范围的纵横延展,我们将逐渐建构具有个人特质的教育理念和理论体系。

    第三,理论联系实践的反思法。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读书的目的不再是为了应试,而仅仅只是为了持续改进我们的教学,基于反思的阅读是促进理解基础上的迁移运用有效途径。反思法阅读可以有两种形式,一是读过之后将理论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例如,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分类表检测一致性问题;二是边读边反思,如下图,在读到“知识维度”时,将书中所举例子替换成自己任教学科的例子重新整理属于自己的知识维度类目表,这无疑会促进对知识维度分类的理解。

    知识维度

    《布卢姆》提供了一些完整的案例,这些案例是我们无法照搬的,但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案例框架,代入自己日常教学现象,生成属于自己的案例。

    在最初的阅读中,我们可能需要刻意地、绞尽脑汁地去寻找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会让阅读的速度变慢。但是没关系,在不断的反思中,我们会发现纸上那些刻板的概念、术语、观点开始走进我们的教学实践,我们开始关注那些平时被我们忽略的教育现象,开始意识到或许有些教育教学行为之所以无效是因为其并不符合教育规律,逐渐具备透过现象看到问题本质的能力,或者自觉自发地开始试着用理论解释那些司空见惯的现象和问题。

    第四,促进内化吸收的笔记法。

    读书笔记的作用无需赘述,但目前大多数教师的读书笔记是用于应付检查的,此文只讨论有助于理解和内化的实用型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不是简单的抄录,电子版还是手写版应因人而异,怎么方便怎么来。手写首推“5R笔记法”(详细使用方法百度可查),网上也可以买到5R笔记本;电脑方便的话,用Word记录也很方便,我一般用不同的颜色、字体+醒目的小标题区分原文、应用场景描述以及对所读内容的反思等;随着自媒体的广泛应用,现在的读书笔记多在简书平台上呈现,随时随地记录,也更方便分享和交流。不过有趣的是,我所分享的读书相关内容点击量和评论量远远不及游记和美食,看来受众仍然认为读书是一件过于严肃的事情。

    手写版读书笔记 Word版读书笔记 网络版读书笔记

    不得不说,当读书笔记篇幅数量成为考核教师读书的依据时,或者抄写读书笔记仅仅是为了应付检查时,阅读就变得面目可憎。每个人处理信息的方式不同,读书笔记也可以是个性化而无一定之规的、有生命而非呆板无趣的。

    除了记读书笔记,我们还可以隔一断时间整理一下读书所得,将因阅读而生的新想法、新做法或新问题用文字记录下来,经年累月慢慢沉淀成自己的教育思想。

    阅读理论类书籍往往因不得法而半途而废或免强读完无所得,不妨试试以上方法,或许读着读着又发现有更有效的方法,分享出来将会有更多的人受益。

    教师是读书人,教师的职业是教会学生学习。我们何不先打开书让自己成为学生眼中的读书人?我们何不趁假期精进自己的专业让自己成为终身学习者?

    赫赫有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怎样阅读教育理论书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dmph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