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部电影并没有选择去电影院。
朋友微信发了个链接,电影天堂,高清BD。原谅我,我真不是舍不得这钱。
然后接连3晚每晚看了一遍。
阿米尔汗真是牛逼。
在电影刚刚上映时,知乎上就开始就兴起了对该电影的个别评论——关于女权——的评价,虽然是一边倒地怼女权者,可我似乎也没在评论里见到所谓的“女权者的声音”。
很多人都说电影好,电影很好的表达了父亲的爱,特别是在印度这样一个女性地位低下的国度,父亲的方法让女儿获得了人生的辉煌。
我实在很怀疑,那些影评里举的“父亲是位自私的人”,“不尊重女儿”的例子是不是影片宣传者放出来的烟雾弹。然后把罪名安装在女权者的身上。因为从各影评网站来看,大家讨论的热点似乎只在爸爸的教育方式身上。
而这样的教育方式,不正是我们一脉相承的么?从来不都是“严师出高徒”、“梅花香自苦寒来”的么?
对我们而言,这实在不应该是讨论的热点。
可我们的影片宣传者——到不一定指阿米尔汗本人,估计他也不会这么心机,排片者才是宣传的主力——倘若不制造点热点出来,又怎么让观众停下匆匆的手指点击购票呢?
其实这电影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位误人子弟的教练。
第一遍看完电影,我就在我的朋友群里发了个消息:
这电影里最后的教练,真像我们的某位老师啊!
我们且来看看教练的出场:
“首先要忘掉你们所学的,你们要先学会忘记。”
“忘记你们学习的错误训练方法,错误的……错误的……”
“忘掉之后,你们只能学习我教的方法。”
这是不是典型的流水线教学方法啊。
面对着从全国各地来的佼佼者,这位教练不关心每个学生的特长,只想着把自己的那套,自以为是地放之四海而皆准套用在学生身上。
这里说说我曾经的那位老师。教语文的。姓吴。我们称为吴老师。
当然故事总是有上下文环境,这位老师的真理就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举个例子,比如说:
同学问,我不大明白这一段为什么表达了这样的中心思想(一般都是教案里指定的思想),而不是那样的中心思想(一般都是同学自己的想法)。
吴老师答:你还没理解全文意思。
同学问:那我怎样才能明白全文意思?
吴老师答:你先读。
同学默读一遍,说,我还是不大明白。
吴老师说:你接着读。
同学又默读了两遍,对着吴老师摇了摇头。
吴老师点了点头,说,你再读。
学生崩溃,盯着文字发了一会呆,答道,我明白了。
然后故事结束。
课后,同学们纷纷不服。
同学甲:我觉得这讲得也太牵强了,没听懂。
同学乙:对啊对啊,我也是,还没我以前老是讲得好。
同学丙:是啊是啊,他根本就是抄答案嘛,什么都讲不出来。
然后下周班会课,重点来了,我至今都记得这位吴老师是怎么讲得:
你们要是觉得以前老师讲得好,那你就去让他给你讲。
你们都回初中去,别来我这。
既然来了我这,那就听我的,我讲的肯定没错。
你们要课前多预习,课后多复习。
同学们纷纷语塞。首先,我们当然不可能回到初中,让初中的老师来讲高中的课文,其次,我们的老师就是他,我们不听他的那听谁的呢,再其次,他讲的都是标准答案,自然是没错的,考试能拿分那都是没错的。最后,这肯定是咱没理解,那咱们就多理解理解吧。
可悲的是,我就这样被理解了三年。和我一起的同学们也这样被理解了三年。
这世上可能有很多可以拿金牌的选手,可惜都夭折在教练的手里。
这世上可能有很多可以考个好大学的学生,可惜都浪费在老师的手里。
电影里是这样演的:
教练让选手好好比赛,选手拼尽全力还是输了。
现实中是这样演的:
老师让你好好开始,你拼尽全力还是没能考高分。
电影里:教练让你多多训练,加倍努力。
现实里:老师让你多看书,加倍自习。
电影里:教练劝你,输了也没关系,毕竟能赢的人也不多。
现实里:老师劝你,没考上大学也没关系,毕竟咱这样的班,能考上的人也不多。
可惜的是,你明明知道这有问题,却没法解决这问题。
电影里吉塔想摆脱这样的困境,幸好有个全力支持她的老爸,但也差点被劝退学。
现实里,你若是想单独请老师帮你补课开小灶,只怕学校和家长都会反对。
电影里教练说你没这个能力。
现实里老师说你学习有问题。
在教练看来,我只要拿三块奖牌。哪怕是铜的也无所谓。
恰如当年我们老师暗中决定的升学率。只要班上前几名考上大学就可以完成教学任务了。哪怕一个没考上也没关系。
就这样可惜了那些拼命努力的成绩差的学霸们。
他们其实也可以拿金牌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