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淘宝在上升势头的时候,总有人在鼓吹实体店的消亡,有人忧愁那些商铺应该怎么办,未来的商业会怎么走。中途经历了大型商业中心的转型,从购买为目的转型到体验为目的,尤其是娱乐、饮食类的无法线上销售的品类占据了商业中心。最近,阿里巴巴自己都提出了要回归实体店,线上和线下结合。商业又转了回来。
还有一个例子是实体书与电子书之战。曾经的出版社对电子书浪潮非常恐惧,还有人预言实体书店的死亡。结果,现在实体书和电子书并行存在,而且书店也没全死了。死掉的是那些劣质的书店,新建的书店则越来越有一种文化地标的意义。
还有一个例子就时间跨度比较长。在工业革命兴起的时候,人们由于工业制的产品价格低且质优,所以纷纷抛弃家庭作坊,社会分工日益明确。但是兴起的“职人”这个名字,反而预示着手工业的回潮。人们相较于机器生产的千篇一律的产品,更想拥有一些有一些缺陷但是却有温度的手工制品。自己做蛋糕、酸奶、衣服、皮包的教程更是层出不穷。
现在我们看到的商业似乎泾渭分明成了俩个极端,一边在拼命节省人力,希望用高科技去替代人,并且大幅降低中间商,使得商品以更低的价格、更快的速度到达顾客的手中。例如人工智能的发展,自动驾驶车、物流产业的整合、研发新的飞机型号等等。另一边却是在违背着李嘉图提出的效率观,人们报班去学习一些他们感兴趣的事情,花钱去体验一经历。
有什么不同呢?一边卖的是最后结果,另一边卖的是体验。
在这样分流发展的世界又以什么为中心汇集呢?我想是选择。前者是找到整个流程中,最能改进的部分,然后剔除这个部分。后者则是找到整个流程中体验感最好的一部分,然后最大化它。所以做蛋糕的裱花课堂会发展,打奶油机也很有前途。
编辑这个行业也在被重新定义,之前编辑就是单纯地处理文字。但是若追求编辑工作的本质,就是剔除不需要的,找到主干,然后突出它。编辑工作就是去杂存萃的工作,需要审美能力和决断力。从前的编辑借助的是实体书这一载体,现在的编辑则是借助网络文章的载体,未来我想编辑和策划工作会有交集。从编辑单纯的文字,到编辑人的体验。然而体验不一定要局限于阅读,生活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可以再设计、再提案的。
我的编辑常常告诉我,他选文章就一个标准:能让读者读下去。那么未来的编辑的标准应该变为:能让顾客投入地进去。
想象这样的世界吧,你买的不会是实体的东西,而是一个体验。体验这东西的成本可以很低很低,但是标价可以很高很高,不觉得未来的商业产品会很有趣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