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说的这个地方,从小学开始它就出现在我的作文里,一直伴随着我的学生时代。而此刻,我还想说说它。
那些年,夜深人静时,我能听见从它那里传来的水声。不是哗啦啦而是轰隆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的,是瀑布的声音。可惜,现在听不见也看不到了,水渠在多年以前就改道了,不再从这个闸门流过。那壮观的瀑布,雄浑的声音已成往事,唯有回忆……
对于我来说那是个知名的地名——桐子树堡堡。顾名思义,当初是因为有众多的桐树而得此名。站在堡堡上,一座小山峰尽收眼底——猴儿山。因何得此名?峰型似猴还是山中当初有悟空?这个我不清楚。因多年的退耕还林树木茂盛,我看不出它有何奇异外型。目光向西移,看见了干枯的瀑布道,怪石嶙峋。再向西移,是站在堡堡上不能尽收眼底的的地方,远远望去,树木茂密,青翠欲滴。那就是多少儿时伙伴,同窗好友恋恋不忘的龙——王——潭(说到这儿,想起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顺着公路下的一条泥土小道,再次开始了我的龙王潭之旅。上一次是什么时候?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久违了,美丽的龙王潭。
桐树的花已然盛开,白色的花瓣中央是淡红的花蕊。桐花不似桃花、梨花妩媚,她是低调的淡雅。就是这样一种淡雅的花却是一个季节的标示——“穷人穷人你莫夸,还有三月桐子花。”这句从小就耳熟能详的谚语,每每在春暖花开的时候就能听到。桐花初开日,春暖乍寒时。桐花绽放时,真正的暖春,来了!
一路向下行,各色野花争奇斗艳!知名的不知名的都大胆的在暖风中摇曳。小草们铆足劲儿的往上长,贪婪的呼吸着柔情的春风。菜花谢了,菜籽荚饱满的长着。麦穗扬花了,翠嫩的麦粒上布满了白色的麦花。荆棘攀爬在小树身上直至树梢再一路向下,开了一树满天星似的白花,花香四溢。
一棵光秃秃的老树长在龙王庙外的路旁,有约一米的地方已空了半个树根。随口念出了那句“老树枯藤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已经听见了水声,也看见了小桥,当初的庙宇(人家)如今依然在。只是石拱小桥已废去,供人行走的是后来建造的水泥桥——龙王桥。可惜了,当初的耸立那块石碑不在了,也没人在那儿放置石块了。当初的人们从这条道路路过时都要在那石碑的顶上放上块石头再前行,这样在前进的路途中才不会累。(想起了《玉娇龙》中路过玉门关的旅人都要往身后扔石头的桥段。)这是人们的一种美好企望。
潭中的水看起来还是那样清澈,虽然从上游流来的水已变得浑浊。潭上方的天然石板间是一方方小小的绿洲。潭两岸绿树成荫,蝉在树上不停的叫着,在这个地方蝉鸣听起来却是舒心悦耳的。
站在龙王桥上,能看见从上游徐家堰(又名月亮湾水库)堰坝溢出的河水形成的水帘,阳光下晶莹的水帘闪着光。那场景能和《西游记》片头黄果树瀑布的片段媲美!
小学时,我们在此野炊过。中学时,我们在此野炊过。我们在河里抓过螃蟹,在潭里钓过鱼。我们在此拍下张张玉照。我们在此见证了同窗之意,纯真友情……
番外
龙王潭,因旁边龙王庙中有龙王雕像而得名。龙王雕像毁于文革,龙头被沉入潭中。龙王庙被改为学校,庙中菩萨细数被毁。后因计划生育人口减少学校也就搬走了。再后来人们又塑上菩萨,学校就又变回了庙宇。记忆中曾有龙王会,每年龙王会都会举行在潭中打捞龙头的仪式,祈福风调雨顺。
据传,每逢天旱年成,人们会抽引潭中水灌溉农田。每每潭水快被抽干时,就会天降大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