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杜威,最早是在教育学,心理学中知道的教育理论“教育即生活”以及儿童中心,对于她的著作也没有看进去多少。虽说这么多年一直看书,但对于这些经典的哲学类书籍或者教育类书籍,也没我有看进去多少,主要在于太难读懂了,特别是对于没有基础的人,看了更觉得无法接受。
《民主与教育》这本书早早备下了,但每次一翻就想睡觉,所以前前后后这么多天了,也没看进去多少页,直到作业任务出来了,自己硬着头皮啃起来,至少能看完,但对于当中的弯弯绕绕自己也没看明白什么,尤其是感觉什么都记不住,刘老师提出了翻转课堂的理念,通过自主阅读书籍一到三章,观看视频资料开启自学模式,忙碌中,自己抽空看了,不过,我更多听进去的是刘老师在分析华师大版本和人教社版本的不同翻译,以及与原著相比,哪个版本更好点,其他对于书中知识的理解还是不够到位,这是不是告诉我,不适合这门课呢?其实我最想问的是,我们都说了要和书本对话,让它和自己建立起联系,这样的阅读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但我的疑惑点是以前看书自己多少都能批注一些早点,写出相应的感悟,但《民主与教育》这本书,每次看,都不知道该批注什么,这是不是意味着建立阅读链接这种方法是错的,对于这种经典著作该如何读,才能更有效果?这是我现如今最大的困惑点了。
至于说自己为什么加入这门课程,主要是因为成长的需要。加入新网师也一年多了,阅读共同体也加了,不过自己始终没有真正卷入进去,所以收效甚微,特别是这次暑假外出培训,遇见了很多优秀的人,有来自全国各地不同学科的教师,他们的共同点都是理论知识扎实,这让我不得不反思自己,为什么看不下去书,为什么差距这么大,为了能够赶上他们,自己也要努力开辟阅读之旅,如何能对自己的专业成长有比较大的发展,那就是啃读经典,于是我选择了这门课程,期待能在这里和一群志同道合之人,携手同行,提升阅读水平,在大家的引领下,能够突破瓶颈,取得专业上的突破。
虽然还不是很看得懂,但我在努力,加入义工团队,阅读他人作品,参与点评,参与打卡,期待着自己的蜕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