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桐桐的素描课作业画了一颗西红柿。然后在陈燕老师的“勾引”下,本来打算就此结束作业的她又重新燃起小火苗,继续画了下去。
后来画成这样。
作为一只24K哈迷,她想到了魁地奇比赛中那枚万众瞩目的金色飞贼。爱飞的心总是在高处,哪怕是一枚肥胖的——西红寺。于是,移花接木。
这张歪歪扭扭的小画,是她素描课的第四张作业。到目前为止,调子还打得不太顺畅,更谈不上任何技巧。为了使头脑中的想法呈现出来,她需要面对很多障碍。光线,质感,立体感,空间感,虚实关系,她一概没概念,但为了要把她觉得有趣的画面展现出来给老师看,就边画边研究,画了将近10个小时,过程中,一边笑点很低地把自己逗笑一边想象着要把老师吓一跳——当然,她如愿以偿地收到很多脑洞大开、别人听不懂的赞美。是的,赞美不都是通俗意义上的夸奖,还包括“吓死我了,这是发生了什么?!”
反思了一下,明明是有难度的事,按她以往的风格可能没一会儿就放弃了。为什么这次她可以高高兴兴地做完?第一,她确认陈燕老师绝对不会批评她。即便是有修改建议也是她喜欢听的,所以无论怎样,都是愉快的。因此她会主动问老师“哪里需要改?”,然后毫无情绪地做修改。可是爸爸陪她画,她就不高兴,不到半小时艺术生涯就快game over了。因为爸爸一直在没完没了地提她做不到的标准,让她感到看不到希望。
第二,她从老师那里得到乐趣。这个乐趣像一个巨大的惯性,推着她要玩到尽兴,否则不肯停下来。陈燕总谦虚地说“我没做什么啊,都是娃们自己画的”。但她又总能准确地戳到桐桐的小按钮,一键按下去,就让她兴奋地跳起来工作,自己跑去探索。陈燕的哲学是,娃们“智慧本自具足”,老师要做的只是“使其光,归复其明”。
第三,她一直都会在老师那里得到希望和赞美。这希望里有时也暗藏着各种技巧的指点。她感到被期待,那个高度是她努努力就可以够到的,达到了,就成就感爆棚。小驴子面前的胡萝卜,总会哄着小驴子走很远的路。
这让我想到自己的课堂,想到自己和那些孩子们之间的模式。然后发现,一个老师需要付出多么大的心力,才能读懂每个截然不同的孩子,举重若轻地找到他们的“小按钮”,推动他们动力十足地前行。这比自己关起门做学问,难太多。
老师这个职业啊,真是一场灵魂拷问。如果没有强烈的责任感与入骨的热爱,怎么会把自己的心拿出来,放在别人的孩子身上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