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西安的一家医院接收了一位受了外伤的7岁男童。
孩子的面部、背部、腿部有多处淤青,全身多处肿胀、疼痛,胸部及肩部皮肤有裂伤,胸前还有一道长达8厘米的刀割伤口,医生足足缝了30多针。这累累伤痕竟是出自孩子的亲生母亲。
原来,几年前父母离异后,小天就一直跟着妈妈生活。这位母亲显然将所有的不幸都归咎于孩子,从小天5岁开始,她就经常用电线、刀具等打他,打得严重时,他连路都走不了。
即便如此,当被问起身上的伤口时,小天还是极力维护妈妈,说她不是故意的。
小天说:“打就打吧,不然我就没有妈妈了。”
孩子的回答着实令人心疼,虽然妈妈愤怒时差点要了他的命,但孩子依然奋不顾身地爱着妈妈……
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对孩子打骂,但孩子还是义无反顾地黏着家长,这是为什么呢?
有人说,这是天性,是血浓于水的亲情。
对,但不全对。
人类最早期的心理现象——依恋
教育专家李玫谨教授说,人类生命的早期,所有的反应都集中在面部,包括吸吮、哭,婴儿最初不能抬头不能翻身。所有的吃喝拉撒睡全部依靠抚养人,而他痛苦的解除也在于抚养人。只要抚养人一出现,他就能翻身活动、吃东西、洗屁股,他所有的快乐都和抚养人息息相关。
在这个过程里,他会记住抚养人的气味、声音、相貌,大概半岁后就开始认人,如果换别人上手,这个孩子会发现他熟悉的声音、相貌、气味都变了,他会哭闹抗拒。
这就是人类最早期的心理现象——依恋。所以,父母对孩子的吸引力和和天然的控制力,是早年在亲子养育之中获得的。
有一年我在乡下老家过春节。
亲戚家的女孩在玩沙时不小心扑倒,嘴唇有些血迹,哭着回来。
妈妈瞬间黑脸,一边骂骂咧咧,一边用力推搡着孩子,要她漱口然后喷西瓜霜。
孩子一边哭喊着“不要”,一边向爸爸求救,这反而更激怒了妈妈,她把孩子拖进房间关上门,随即传来歇斯底里的骂声和哭声。
随后孩子逃出来哭着冲向爸爸。“彤,你这样我不要你了,你走!”妈妈站在门边咬牙切齿。女孩吓得死死抱住爸爸,大哭不止,妈妈则紧随其后,巴掌相加……
暴风骤雨过后不久,这个四岁半的小女孩讨好地爬上妈妈的膝头:“妈妈,你真漂亮,妈妈我听话。”
这就是早期依恋心理:虽然她打我,但也是她也给了我生的权利(在小天眼中,他和母亲相依为命,共生共存);
这种依恋会发展成讨好心理:我听话、我夸奖妈妈、我在外人面前多维护她一些,她今后或许可以少打我一点。
孩子爱父母,如此卑微,家长还舍得动手吗?
心理学上赫赫有名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 什么是“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简单的说,就是被害者完全屈服于暴虐,对犯罪者产生情感(好感、依赖心等),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
1973年8月23日,两名有前科的罪犯JanErikOlsson与ClarkOlofsson,在意图抢劫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市内最大的一家银行失败后,挟持了四位银行职员,在警方与歹徒僵持了130个小时之后,因歹徒放弃而结束。
然而事件发生后几个月,这四名遭受挟持的银行职员,仍对绑架者显露出怜悯,他们拒绝在法院指控这些绑匪,甚至还为他们筹措法律辩护的资金,他们都表明并不恨歹徒,并表达他们对歹徒非但没有伤害他们却对他们照顾的感激,并敌对警察。更甚者,人质中一名女职员Christian竟然还爱上劫匪Olofsson,并与他在服刑期间订婚。
这两名抢匪劫持人质达六天之久,在这期间他们威胁受俘者的性命,但有时也表现出仁慈的一面。在出人意料的心理错综转变下,这四名人质抗拒政府最终营救他们的努力。
正如前文中的故事,一个长期遭受家庭暴力的孩子,他不具备独立生存能力,只能依赖暴力虐待的母亲,因为母亲对他有基本的吃穿住行的“恩惠”,他极力维护她,不愿意离开她。
结合“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经历的4大历程,再看这个可怜的孩子——
1.恐惧
因为突如其来的胁迫与威吓导致现况改变。
(小天5岁开始,就经常遭受妈妈的暴力虐待)
2.害怕
在不安的环境中,身心皆受威胁。
(小天长期遭受虐打,妈妈用电线、刀具等打他,打得严重时,他连路都走不了)
3.同情
和挟持者长期相处,体认到对方不得已行为,且并未受到“直接”伤害。
(母子相依为命,孩子虽年幼,却也能感受母亲的痛苦,在妈妈的抱怨和咒骂中,他或许会逐渐认同是自己的存在使妈妈遭受了不幸)
4.帮助
给予挟持者无形帮助如配合,不逃脱,安抚等;或有形帮助如协助逃脱,向法官说情,一起逃亡等。
(谈到胸前这道伤口,他说:“妈妈打我时不小心用菜刀划伤的,她又不是故意的,现在已经不怎么疼了。”
当被问道:“你恨你妈妈吗?”时,他迟疑了一下,接着小声回答“不太恨”,并表示很想她,希望早一点回到妈妈身边。)
“斯德哥尔摩症”研究的残酷结论:人是可以被驯养的
我认识一位年轻妈妈,离异后独自带着两个孩子生活,日子甚是艰辛。
大多数时候,她是疼爱孩子的,但仍免不了在一些瞬间突然崩溃,那时候她会抱怨遇人不淑、人生不公、孩子不听话,甚至失控之下将怒火蔓延向孩子。
有一次小年夜,妈妈触景伤情落下眼泪,6岁的哥哥顺手拿起厨房的擀面杖递给妈妈,“妈,你打我吧,打完你就不会伤心了。”
这位妈妈告诉我,那一刻她突然意识到自己不配为人母,她紧紧抱着两个孩子悔恨交加。
我问小哥哥当时为什么那么做,难道不怕挨打,不怕痛吗?
他说:“怕!但是每次打完,妈妈就不哭了,还会给我们买好吃的。如果不打,我不知道她什么时候突然要打我,更可怕。”
孩子潜意识里接受了自己是“罪魁祸首”的认定,接受了随时挨打的可能性,这对他的人生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1.他极可能发展成讨好性人格
这种例子在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一些孩子乃至成年人缺乏底气,没有自信,一味讨好,随波逐流,活不出自我,也得不到尊重。
2.他可能成为一个施暴者
报道称,小天因为长期遭受暴力对待,觉得拳头能解决一切问题,他不懂如何与救助站里的孩子相处。对别的孩子,他一言不合就挥拳头。
3.最有可能被霸凌者挑上
尹建莉曾说过,受气包是从家庭里带出来的受气相。受气相使他很容易被霸凌者挑上。
她曾在小学工作,有个孩子总受同学欺负,因为这事已转过一次学。她观察到这个孩子只要和同学玩,总是一副讨好状,显得很没自信,即使这样,也不遭同学待见。
后来她发现,这个孩子是单亲家庭(父亲抚养),父亲在长期的家庭生活中以爱之名欺负孩子。
写在最后
你还觉得孩子不打不成器吗?警惕孩子深陷“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育儿路上,难免有困惑,抱团成长,父母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欢迎关注@芳草愫愫,欢迎关注、点赞。
【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联系本人并注明出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