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31日幸福书院 «大学»(1)
当年曾参记下,孔老夫子205字教训: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大学»笔记(1)
«大学»,大人之学。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 何为大人?
第二部分: 为何要做大人?
第三部分: 如何学做大人,大人是如何养成的?
第四部分: 大人应该做什么?
一 . 大人,并非年龄的大小,而是德行的大小。
徳行来自于我们自身有没有明理,大人表现出来就是智、仁、勇。人的真心化出智、仁、勇。
(一)智: 穷理尽性,融会贯通。
理与性,
性是人的本性,人心静时,用本性思维,创造力与领悟力非常强,所发现事物的规律就是理。把事物的规律逐个逐个地揣摩、思量,摸索通透即穷理; 尽自己的本性做穷理的事,穷理尽性。
天下成大事者,无不是穷理尽性。
决心、毅力、勇气者有所成就。
智慧从穷理尽性而来,就着所做之事探索其中的道理,是道则进,非道则退。
知善知恶是良知,人生面临三叉路口时,向左走还是向右走,由良心决定。用良心决定,尽性,就着事物不停步往前走,穷理。
生活中的道理、工作中的道理、书本上的道理融会贯通,从自我内在生发,是真正的智。智绝不是外面拿来的经验,而是我们就着事情思考,起码要过三关,对错、对错、再对错往前走三下,用良心分辨善恶真假,三关走过,智慧出来。
融会贯通: 我们对于学说,如果学«大学»学的一个道理,学«孟子»又是一套道理,而学«家训»也是另一道理,学的各自为正; 如果一个企业,各个单位部门各自为正; 如果一个家庭里,丈夫一个思想,妻子一个思想,孩子一个思想......., 没有融会贯通,企业不会健康发展,家庭不会和谐。当看过的书、学过的知识能够用真心去分辨真伪,去伪存真,一以贯之时,即融会贯通。
融会贯通的前提是知善知恶,知是知非。融会贯通并不是大杂烩。善中之恶,是中之非最难觉察,最难检测。我们要切记、切思,儒家的慎独诚存就是在这方面下功夫。
(此处让我想到«孙子兵法»经典名句:上下同欲者胜)
孔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论语• 里仁第四»)
当我们自己的学说与别人的学说产生分歧时,不妨通融一番,用自己的真心分辨真伪,去其杂质,守其本真。
作为 一个有德行的大人,我们不要与别人争辨,如果别人有错,我们可以去引导,引导不了,也不要发生冲突。若有一丝争强好胜,与人争辨,只会伤了感情,失了德行,也是没有智慧的体现。要想提升智慧 ,得就着一件事情穷理尽性,
各自的学说融会贯通。
(二). 仁, 宽恕仁慈,悲心大愿是为仁。仁,从为别人着想开始,从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开始。
仁,更要清静心,否则,过度的仁,失了中。老子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没有偏爱,视万物如用草扎成的狗,圣人也没有偏爱,也视百姓如用草扎成的狗。(«道德经•第五章»)
中国的学说讲究道法自然,自然界有和风细语,也有狂风暴雨。真正的慈悲是以导人向善为核心目的,只是智与不智、大智与小智的区别。
慈悲并非面目慈悲,金刚也是慈悲,导人向善的背后去除好为人师,是更进一步的慈悲。这也是«大学»里的知止,知止而后有定,知道去往的方向,为别人着想,自己向善的同时想着如何帮助别人向善,儒、释、道阐述戒、守,戒与守某种意义上会让人痛苦,但是出发点是引导人向善,真正的慈悲。
当然能做到慈眉善目更好,不到逼不得已不要做怒目金刚,而需要做怒目金刚时万不能贪求好人的名声。天地之间,有阴有阳,有刚有柔,阴阳并存,刚柔并济。如果守在无为的状态固然好,但是有为地做事情,当然是有阴阳、有刚柔。 如果一念贪好人之名行事,是"善"中的大恶,"是"中的大非,修善之人,最为忌讳。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名言)。人有悲心有大愿就是自己向善,并帮助别人改正,导人向善。
(三). 勇,发强刚毅,坚韧不拔。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一一清•郑板桥«竹石»
抓住了就不放的勇气,我们从小到大经历过的磨难到底是毁灭还是帮助我们?刮风下雨时根深蒂固的大树和扎根地表的小草哪个更容易被摧毁?大树更享受雨水的滋养,磨难更能助人成长。
学国学建议多读«孟子»,想想当年孔子、孟子周游列国时所受的磨难,想想当年于谦、王阳明在牢狱中背正气歌。
«正气歌»
南宋•文天祥
天地有正气,
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
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
......
悠悠我心悲,
苍天曷有极。
哲人日已远,
典刑在夙昔。
风檐展书读,
古道照颜色。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宋·李清照«夏日绝句»),这就是气节,这就是勇。
清顺治年间,清兵近逼南京,钱谦益之妻柳如是劝其一同投水殉国。"水太冷,不能下",钱谦益退却,失了气节,丢了魂。没有了气节,智会变成小聪明; 没了气节,仁会变成假慈悲。当有了气节,守住真心,智才能成为大智,仁才能成为大仁,大智大勇显大仁。
«四书»当中最能长养人气节的,莫过于«孟子»。孟子在讲浩然正气篇章(«孟子•公孙丑•上»第二章)是孟子精神核心中的核心,读一遍精神百倍,读两遍神清气爽,读三遍正气于胸。
"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陶渊明圣经»,也是一部浩然正气之作,可多读
大人是俱足智、仁、勇三者缺一不可。
"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中庸»第二十章),我们要从这三个方面全方位长养自己。
而小人则是迷、私、懦
迷,不学无术,浅尝辄止,假学
私,关己则乱,有囗无心,假仁
懦,遇难则退,畏畏缩缩,假行
事情来临时,人才能看清自己,我们要不停地前行,发现真正的自己。不要让假仁慈盖住真心,做真能士,用真心助人。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世间学问尚且如此,何况我们人生真正通透的大智慧,绝非浅尝辄止。
人的私心越大,智慧越少。
古人曰"事欲深,则天机浅。"
欲望越深的人,明白道理越浅。人越清明,明白道理越深刻,越有智慧。清清之气上升,恶浊之气下沉。
我们要学会暗下决心,能够暗下决心的人,往往能在内心激发勇; 在真理面前,越挫越勇。
如果学习的心不真,会迷;
如果行动的心不真,小人,假仁慈;
如果对自己真正的认知缺乏,就不知道勇攀高峰,不能行出勇。
我们要勤勤恳恳地修自己的智、仁、勇,去掉迷、私、懦。勤修戒、定、慧,远离贪、嗔、痴
人心中同时有智、仁、勇与迷、私、懦存在,小人与大人并非在我们出生时就注定,"心地含诸种,普雨皆悉萌。"(六祖慧能«坛经»),人的内心里有各种各样的种子,成为怎样取诀于用的哪颗心。用智、仁、勇之心,成为大人; 用迷、私、懦之心,成了小人。
人世间所有事情都是肥料,心中的种子有很多,我们要注意去除杂草。农田的种子就象心里或正或邪的心,根深固底的种子吸收养分快。人的习气难去,要认真地分析自己,有勇气把习气连根拔掉,让智、仁、勇的种子生根发芽慢慢的我们就会成长为大人。
智 迷
大人 仁 VS 小人 私
勇 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