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滤Filtering
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地铁上,道路旁,人们低头刷着微博,浏览最新新闻。从前,我们对信息获取的范围很小,可能只是你的城市,而如今,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接收近乎时时大洋彼岸的消息。
![](https://img.haomeiwen.com/i1372137/317fb7b5d6f59d5a.jpg)
虽然我们可以掌握更多的信息,但是在信息良莠不齐的密集轰炸下人们还是会懵圈。我们总能听说“选择焦虑症”这个词,正是说明备选项太多了,反而不知道如何是好,所以很多人都陷入了迷茫焦虑的状态。如何在海量信息中分辨并提取自己所需呢?这就需要有过滤器来帮忙。传统的比如说靠口碑相传、品牌价值、专业机构等。这些过滤器仍在发挥着作用,可是面对比以往几何级增长的信息时代来说,我们需要更多样的过滤器。
理想的过滤器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知道我的偏好。
2.知道我朋友的偏好。
3.知道哪些是我应该去了解的。
第3点也弥补了第1点中“过滤器泡沫”的影响。即推送的信息过度迎合自我而忽略了其他可能性,有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感觉。
随着过滤技术提高,成本的降低,大规模个性化将定制将成为必然趋势。
除此之外,作者提供的一个视角很有启发性。他说“从人类视角看,一个过滤器关注的是内容。但如果反过来说,从内容的视角看,一个过滤关注的是人类的注意力”。早在1971年,赫伯特.西蒙这位获得过诺贝尔奖的社会科学家就总结出这样的观点,简化为“在信息丰富的世界里,唯一稀缺的资源就是人类的注意力。”注意力是稀缺资源,每个人一天24小时,不会变多。同时,它又相当廉价。因为它川流不息,我们无法节省或者储存它。我们的注意力价值多少呢?可以用一个媒体行业内的年度收入比上小时算出每小时注意力价值。通过计算,各个媒体的价格基本围绕着相对平均的2美元每小时波动。我们发现实际上注意力并不怎么值钱。但正是这种低级注意力推动了推动了我们经济的绝大部分,以及互联网经济的一多半。大型网站有着大量的基础设施负责过滤这些对于商品的注意力。他可将某类广告商精准的推送给特定用户所看页面上。
总体来说,随着技术进步,商品的费用下降,我们可以免费获取的东西越来越多。而唯有“体验”的价值在不断升高。因为体验没法复制传播开,只能亲力亲为。再加上个性化定制,未来在个性化体验领域将会大有可为。e.g:音乐会门票的平均价格在1981年到2012年增长了近400%。在美国,临时保姆的平均价格为15美元每小时,这是最低工资的两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