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文字,是永远难以忘记的,一直藏在我的心底,一想到这些作家的作品,我就会想起他们某些代表性的小说和诗歌,情绪是会传染的,他们带着某种气息,仿佛音乐余音环绕,久久回荡在记忆中。
小说家杜拉斯的《情人》开头“我已经老了----”,瞬间将你带到回忆中,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执着的,让人置身黑白照片的往事氛围,你随着她叙述的记忆,关于爱和青春,难以重返的过去,一直延伸下去,一直到地老天荒。
郁达夫的《沉沦》将落魄、穷困潦倒的“我”,通过《春风沉醉的晚上》同病相怜的两个互不认识的两个人;《过去》两个旧时相识的两人,在异地相遇的故事,同样巅波流离,生存的窘境的基调中展开,充满淡淡的忧伤,掩卷后久久不能释怀。
而戴望舒的诗歌《我的记忆》和《示长女》,我的记忆一直在寂寥与愁怅之中度过,将青春的迷惘,诗人的敏感又多愁的个性,体现在整首诗的基调与情绪表达;而示长女,以父爱的口吻,表达了对逝去的天伦之乐的怀念,再也回不到昔日的伤感。
郁达夫和戴望舒,同一时代的两位作家,他们所表达的情绪,不仅表达于自己的个性,也凸显离乱的时代情绪,在那个年代的人容易产生共鸣。
勃朗特夫人的《葡萄牙十四行诗集》上部分,表现了一种成天生活在黑暗,感觉前途无望的悲伤,几乎对人生绝望。下半部,随着作者生命中“主人”的到来,生活之中因为有了知己,突然出现了生机和阳光,又是另种氛围,感觉上帝在恩赐,那银铃似的声音答道“不是死,是爱”。
文学作品能调起读者的情绪,有强烈的共情和代入感,唤起人性相通的情感。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当我阅读那些丰富情感的诗歌或小说后,沉陷于一种作者所表现的氛围之中,一连几周或个把月的时间,不能自拔,整日的不想说一句话,心情承受剧烈的起伏,电影也是一样,悲伤和哀愁更让人难以忘怀,或者正如川端康成所说的,那种“美丽的哀愁”也是特有的诗意,传统留下的对逝去的情感,人类普遍的共鸣。
在我看来,能够调起读者,吸引读者的文字,必然是带动情绪的文字。生活的这个世界上,人都是有血有肉的,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戏剧性,每个人都有喜怒哀乐,都需要情感表达,需要流露自己的情绪,刻意的掩盖情绪,反正是一种虚伪的表现。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在成人世界,不能再如小孩子,任性流露自己的情绪,文学作品成了我们的知己,让我们找到了倾诉载体,文学作品的记忆,让我们找出想说,又说不出的语言,替我们表达情感和情绪渲泄。
在生活中,我们难以隐藏和控制自己真实的情感,难以掌握自己的情绪,情绪随着阴晴圆缺、一个突发的新闻,一次意外,别人的一句话,故人的别离,恋人的分手,一场球赛的胜负等等,都会出现反复无常的变化,情绪是如此的变幻莫测又起伏不定,当我们的情绪出现波折时,我想到往往用文字去倾诉和表达,可是在特定的条件和语境之下,写我们自己的心声,表达出不同的情绪,需要张驰有度、自然的、符合场景的,才能打动和引起读者的共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