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篇第六则:
原文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直译: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庄子心得:
头两句总是不经意让我想起那句当下流行的话语“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尽管二者表达的含义不尽相同,甚至对象不同,却总能联想到一块。“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主角的侧重点是父母、朋友,讲述父母和朋友帮自己。而“入则孝,出则弟”主角侧重的是自己,自己在家要孝顺父母,在外需顺从兄长。
不管是在家孝顺父母,还是在外顺从兄长,都需要做的是:谨、信、爱众、亲仁。言行谨慎,诚实可信,寡言少语,广泛爱众人,亲近仁德的人,这在前几则论述中几乎都包含了,说简单点,那就是虚心踏实地向仁德之士学习。于是不难引出“仁”,“仁”乃孔老夫子推崇的最高境界,何为“仁”?其实前句已经提起,仁即“泛爱众”。重要体现就是“已立立人,已达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我觉得可以理解为“博爱”。
因为博爱,孔子的“仁”思想才能流传千古,才能名扬天下,甚至传播至世界每个角落。这或许就是孔子的魅力所在。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及适用性,这也是孔子思想的强大生命力之所在.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理解起来还是颇有争议。在孔夫子看来,做人方面的要求都学到了、做好了,有多余的时间了,再去学文。因此,从儒家的学习观来讲,对书本知识的学习,只是学习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在实践中培养自己品格,加强道德的修养,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即德先于学。
于我来说,两层理解:第一,二者相互促进,没有先后。品德越高之人,求学之心也越渴望,而同样当学习到一定境界,也会反过来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第二,针对当下的教育体制,尤其在上学前,父母作为家庭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应该在培养孩子“德”方面先行一步,这样在投入真正学习时,就不难做到“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