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舍得》热播,孩子教育问题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有关孩子教育的讨论层出不穷。
复旦大学毕业的主编南丽,大学英语教授夏君山对孩子的教育都如此焦虑,没有如此高学历的我们可想而知。
“海淀妈妈”“顺义妈妈”“上东区妈妈”,“鸡娃”“牛娃”“普娃”,每个词语的背后,都渗透着家长对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
教育最核心的问题就是“焦虑驱动”,大部分教育的问题是家长的问题,而不是孩子的问题。
对优质的教育资源趋之若鹜,成了家长的重中之重;督促孩子不断获得更优异的成绩,成了家长衡量自己成功的绩效指标。
于是家长不断地给孩子打鸡血,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断地给孩子安排击剑、马术、钢琴、奥数、英语学习和活动,孩子的课余时间不是去补课,就是去考级,就是缺少了独立思考的时间。
家长期待孩子不停地去拼搏,不输在起跑线上。
作为一个生命个体,孩子成为帮助家长实现体面,完成梦想的“接班人”,“对自我,对生命意义的探究”,显得极度缺失。
孩子的学习体验全部集中在能够测量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学习变得枯燥乏味,痛苦难耐。
巴普洛夫说:“要有自己的手和自己的眼睛!这是我们的最高原则。
孩子学习还要靠自己来完成,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太投入和过多插手,甚至想要替孩子完成所有事,这只是家长的一厢情愿,效果未必好,还有可能适得其反。
孩子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育最应该解决的是激发孩子的内驱力,让孩子自律并自主学习,面对未来,充满期待。并且可以自信地说“面对未来我准备好了!”
自主学习能够为孩子提供重要的指引,这个引导者就应该是家长。
要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我们首先要了解自主学习者的五个突出特征:随机应变,寻求挑战,坚持不懈,直面挫折,适时求助。
自主学习,需要孩子自行设立目标、做规划、并按照计划执行,最后将成果展现出来。
整个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孩子具有反思能力,采取随机应变的策略,敢于接受挑战,在挫折面前不灰心,坚持不懈,这些都需要内驱力做支持,同时还要有寻求帮助的能力,争取老师的必要的指引。
你看,自主学习的最后一步才是寻求帮助,也就是要有前四步的铺垫,才能开始“奥数”的补习。
弄清楚了学习的步骤,我们来引导孩子重新计划一下自己的学习,不要再看人家孩子学什么,也急不可耐的跟着学,还不知自己家的孩子为何没学好,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打了水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