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 12 Feb 2017
最大的敌人和朋友都是你自己,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认识自己的过程,不断认清自己的思考过程、不断战胜自己的心魔认清世界的过程。加油!
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才把这本书读完,本书分三部分,第一部为基础讲了乔治·维茨金(Josh Waitzkin)怎么偶然的和国际象棋结缘。然后从学习国际象棋中所领悟到的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最让我感慨的是,这本书哪里是写什么学习的方法,完全是作者成长的故事……,从这些故事里,可以体会到作者的成长。
专注思维与发散思维
专注让我们可以注意力更集中,去处理复杂和程序性的问题,而专注之后的发散则更具有开创性思维。自己以前在编程的时候就经常有这样的体会,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通常会在放开之后第二天迎丸而解。但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必须先有专注的思维而后才能靠发散思维走出来,让脑子换一种思维(重新组建回路)。如果没有专注那就谈不上发散了。所以我们通常在学习一定的时候之后,换到其它的事情上面(散步、跑步……)等通常是比较好的。
整体理论与渐进理论
个人认为这个是学习最基本的理论和方法。其它的学习方法和理论都必须建立在这个理论之上,才会是有效的。整体理论就是天赋论,认为所有的成绩都是天赋(一生下来就具备的或者高人一等的某方面能力)的原因。后天的努力都不可能做得更好或成功。所以,我们很多事情做好不、学不好,都会怪自己的天赋不好又因为天赋是与生具来的是不能被改变的,所以就会失去信心得过且过。现实当中,有很多这样的(自暴自弃)例子。其实,这样的认识往往错了,并且大错特错,对于学习和成长我们要报着渐进的思维,做什么事情都可以通过努力和正常的方法习得,并且做得更好,你生下来的并没有谁给你限定了你只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我们限定的只是我们自己。当然这根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父母和教师)有很大的关系,书里提到:
成功时告诉他做得很好,而失败时则告诉他,他并不擅长这件事。所以当一个小孩子在数学考试中考得很好,回家后就会听到父母说:”哇,我儿子真棒!太聪明了!“接着下一周,约翰在英语考试中失利,他就会听到这样的话,”你这是怎么回事?不识字了?“或者”你妈妈就从来不喜欢看书,很明显,你和你妈妈一样,都干不了这个。“这样一来,小孩子就知道了,他数学能学得很好,英语则不行,就会把成功与先天的能力联系起来。另一方面,”学习理论“更注重过程。比如,一个小女孩写了一篇不错的英语散文,她的老师会这样祝贺她:”哇,茱莉,干得很好!你会成为一名很棒的作家,继续加油!“而如果她在数字考试中考砸的话,她的老师可能会这样写:”下次更努力点,你会考得很好的!课后无论何时,只要有问题就过来问我,这是我的职责所在。“这样一来茱莉学会把成功与努力联系起来,并感到,只要努力,任何事情都可以做好。她还会意识到这样一点:她踏上了一个学习的旅程,而她的老师则是她成长过程中一个友好的帮手。约翰认为他数学很好,英语很糟,他注重眼前的结果,而不是长期的过程,但如果他接下来遇到一场很难的数学考试,并且考得很糟,那怎么办?他会做好充足的思想准备,从这些挑战中吸取经验教训吗?很遗憾,答案是“不会”。
追求卓越的关键在于,要坚持充满活力、长期的学习过程,不再满足于原地踏步、平平庸庸。
爱上学习
在渐进思维的基本上,爱上学习才是我们获得成功的正常的渠道。如何让我们爱上学习,那就是必须要让自己体会学习所代来的好处,那就是要不断的取得成功和进步,人只有在获得正面的评价和认识才会堆叠出更多的动力。所以我们在学习、攀登的路上,必须要一个个的去取得成功。但如果我们失败了会怎么样?我们通常给自己管灌输的理论是“输赢无所谓……”真的无所谓吗?如果输赢无所谓,那我们为什么还要这么努力的学习呢?所以很明显这是对努力学习的人不公平的回应,并且是不正面的,是不能对所努力付出的人形成良性的推动作用的和动力的。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让我们来看书中提到的一个例子:
我们认识一个很聪明的小棋手,名叫丹尼,现在我们来看丹尼的妈妈这期间的切身感受。这个7岁的小男孩很热爱象棋一心用在了这上面。每天都要学习半个小时象棋,在网上下棋,每周到专家那里听一次课。最近他开始参加校园象棋比赛,妈妈发现,因为比赛气氛,自己的的心情也大受影响,起伏不定。她自己的状态因丹尼的输赢而上下波动。这位女性非常优秀、敏感、聪慧,她不想给儿子增加额的负担。她对整体/渐进态势非常留意,所以丹尼输棋时,她就想告诉他输了没有关系。但这很明显是有关系的。他输了棋,人也很伤心。告诉他这没关系无异于是在侮辱他的智商。那她应该怎么做?
首先,正如前一章所述,丹尼妈妈每天应变针对丹尼的努力而不是结果做出反馈,这样她就可以帮助丹尼建立一种“过程第一”的理念。她应该表扬丹尼的专注、这一天的努力练习以及所吸取的教训。当他赢得比赛时,聚光灯应聚焦那一刻以及之后的道路,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荣耀上。另一方面,让小孩子(大人也是如此)享受胜利的喜悦不是坏事。父母不应该像机器人那样,看着小孩子兴奋得上蹿下跳,还要板着脸说些“学习的路还很长”这种阵词滥调。我们经过辛勤努力而在某方面取得了成功,这时我们就有权享受成功的美妙滋味。在我看来,关键是要意识到,成功的美妙只是瞬间的感觉。甚至在我们吸气时它就走远了。在作深呼吸时,我们充分享受了成功的味道,之后呼气、吸收此次的教训并向着下一段旅程迈进。
丹尼失败时,问题就棘手多了。现在,他哭着从比赛室中走出来。他全心投入却输了比赛。这一刻,他妈妈应该怎么样处理?首先,她不应该说没关系,因为丹尼心里比谁都清楚这有关系,这种谎言只会让他更加痛苦。如果没在关系的话,那为什么他还要努力做赢?为什么他要学习象棋,把周末都用在这些比赛上面?这有关系,丹尼心里很清楚这一点。因此,理解才是第一步。我认为,这位妈妈应该先给儿子一个拥抱。如果他在哭的话,让他在她肩膀上哭个够。她应该告诉他,他让她感到多么自豪。她应告诉丹尼,伤心一点没关系,她非常理解,也非常爱他。失败是成功之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过了一会儿,等丹尼平静下来了,她可以问他比赛的状况。帮助丹尼分析是不是分心了?是不是走进了个连环局,犯下了一连串错误?是不是太自负了,或者没有耐心?……这样丹尼对自己的心理状况有了认识。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这个问题可以作为一个短期目标——这一类的反省是一项很健康的处理机制。通过上述的对话,丹尼会认识到,每场失败都会让他成长。他会在心理上更加趋向于成熟,对坏习惯也更加敏感。
如果不尽最后的努力,我们便无法从挑战中有所收获。成长源于对决的那一刻。唯有推动自我,探寻自身能力的极限,我们才会收获,才会进步。
软区域
不管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中,我们要学着心平气各和的对待一切已发生的事;之后,我们要学着将这些事情为我所用;最后,我们要学着做到完全自给自足,创造出我们自己的地震,这样,我们的思维过程可以自己创造突破性创新想法,而无须通过外因刺激。这个领悟主要来源于作者在印度参加世界比赛时,对棋路迷失了方向,在思考棋路的时候突然发生了地震,人们都跑出了大楼,而Josh却还静静地坐着,他知道发生了什么,但却并没有被外界环境所干扰,而是利用地震解决了这个象棋难题,地震和熄灭的灯启发了他,当他思路一下明朗的时候才想着要逃出赛场。
在你正在处理手头上的事情,比如是一段音乐、一份法律文案、一份财务文件,或者是在开车,接着发生了一件事。比如你的配偶回家,你的小宝宝醒了并开始哭闹,你的老板打电话对你提出了不合情理的要求,或者一辆卡车在你面前爆炸了。你的专注被打断,身体会随着做出相应的反应:如果你很紧张,用手捂着耳朵,整个身体紧绷起来,想阻止自己分心,这样你就进入了一个“硬区域”,即要,要求有一个合作的空间让你正常工作。而“软区域”是,你只要静静的、高度专注,看起来很放松,脸上的表情很沉稳,但精神世界却是激流暗涌。你平静的接受眼前的事,将生命中的每一圈涟漪都融入自己创新思维过程上中去。它弹性十足,就像柔韧的草叶,在劲风中左右摇摆,以顽强的生命力幸存下来。
那么我们要如何才能刻意的锻炼自己的“软区域”呢?那就是我们要自己人为的创造一些被打扰的环境和情况,去努力让自己保持冷静和专注。而后你才能在同样的情况下抓信自我。
春节的时候,我就锻炼了一下,在客厅一个比较吵闹的环境中看书,最开始的一天确实很难集中精力去看书,因为有不同的声音从你的耳朵进入,你想试着去听清楚每一个方面的每一句话,没关系这是人的本能(想尽可能的获取更多的信息)。但你必须作出选择,把自己的集中在书本上。每一次的这种尝试完成是煎熬。强忍着看完了一章。然后第二天继续,突然发现比第一次好了很多,你会发现对你干扰在减少,你有选择了。而后,第三天,第四天,就更是如此。愿意专注就是有所选择!!!
漩涡效应
一艘船行驶到大海上,突然遇到了一个巨大的漩涡,这个船就就在漩涡的边缘,似问,如果现在船长不开足马力往漩涡相反的方向行驶或冲过漩涡的边缘,那么这艘船肯定会被漩涡带入深处,而后沉入海底。漩涡效应其实讲的就是,当我们在第一次面对失败时,如果我们不能调整好自己,让自己平静下来,就会让自己跌入深深的漩涡,去范接下来的一个又一个错误。最终失掉比赛和人生。
犯了第一个错误并不会导致什么可怕的后果,但是接踵而来的就像湍急旋涡一样的第二个错误,第三个错误,甚至第四个错误却会导致一系列灾难性的后果。因为我们人是有情绪的,我们往往在第一个出现之后就会急张,情绪会让我们陷入被动。
那么如何才能避免我们掉入到漩涡呢?作者是这样告诉他的学生的:“在关键的时刻,保持冷静是可以转败为胜的”,作者还教给他的学生们一个具体的方法,“很多时候,你只需要做三个深呼吸,或者在脸上拍点冷水,就可以把那些不好的状态赶走。”
改变本能反应
其实这这一章节我觉和应该是作者比较重要的一个成长环节,至从作者的电影《王者之旅》上映,作者两次获得了21岁以下锦标赛冠军后,受到社会媒体的追捧,而作者也逐渐的迷失了自我,在聚光灯下严重的感到不适应。这个时候,作者开始接受一位俄罗斯象棋大师的训练,老师要求作者把狂热的进攻,转变为冷静而有策略的防守。这期间,作者意识到我们本能的反应就是跟着感觉走。作者高中毕业后去了东欧开始远离家乡和聚光灯,来到一个斯洛文尼亚的小村庄里,在这样的环境下,作者开始意识到要求自己不断进步的不再是壮志凌云的野心,而是更多的探索自己的渴求。他把象棋和生活合二为一,为的就是使自己的心身合一。在期间的每一场比赛结束后,他就马上在电脑上记录下自己的思考过程和对峙过程中出现的心理反应,然后每天大量的研究和复盘。这期间作者也领悟了“用数字摆脱数字”和用“形式摆脱形式”的理论——大量的数字练习和形式练习后就会形成直觉,最终摆脱数字和形式。当身体或者心理感觉适的时候要保持头脑冷静,忍受疲劳感,情绪的波动从而接受自己的缺点。当作者20岁回到家乡时,作者已经把习惯把追求高超的棋艺,转变为通过高超的棋艺支研究学习探索自己。
这一个故事,主要就是讲作者这样的心理变化,从追求外在的输赢和名誉,最终意识自己的成长和探索才是最重要的。这就好像我们总是在乎别人对我们的评价,我们总是根据外界的评价而去调整自己的形为,最终会迷失自己。请记住,自己的成长才是最重要的别无其它。
驯服野马
作者在这一章节里提到了他的母亲邦妮·维奇,作者的母亲是一位神奇的而让他敬佩的人。“邦妮”有一项厅特的本领,她可以跟所有的动物进行交流。可以和鱼、狗、鸟……,邦妮告诉维茨金,要驯服野马有两个方法。
把它绑起来,在精神上摧残它,只到让它屈服。这个让我想起,前阵子一个很流行的视频“泰国骑大象”,要驯服大象就是在大象还很小的时候,就把它关起来,用带勾的工具鞭打它,让他向人类屈服。这确实,可以让动物屈服,但换来的是对动物的伤害。并且这种伤害是永久性的。
就是成为马语者。“如果在马还是小马的时候就把它驯服的话,这匹马从此就会很听话。像对待宠物一样地喂它吃东西,为它刷毛,爱抚它,让它喜欢你。和动物作朋友,然后你再翻身上马,它就不会再挣扎了。”因为它乐意去做。骑马的人和被骑的马融为一体。他们之间建立起了一种谁也不愿意破坏的紧密联系。
这个理论不只限于驯服野马,而在于驯服任何动物。也许这个理论还可以扩展到人与人的交往……等。我们都不要想去硬性的控制任何一个人,而是和TA做朋友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