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还记得儿时,面对家长和老师对于我们未来的关心,脱口而出的科学家的梦想?
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下,孩子从小养成远大理想的目标需要的条件。
一、3-6岁学前阶段
埃里克森根据个体在不同时期的心理社会危机的特点,将个体人格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
其中幼儿3-6岁时,即学前期,他们主要面临的人格冲突是主动感&内疚感。
此阶段的发展目的是培养孩子如何帮孩子树立远大志向的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在这一时期,如果成人讥笑孩子的独创行为和想象力,那么他们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这使他们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缺乏自己开创幸福生活的主动性。
如果父母鼓励孩子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他们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们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
当孩子的主动感>内疚感时,他们就有了“目的”的品质,体会到达成“目标”的快感。
二、学校的道德品质、德育建设
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
依据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使学生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
其中学校教育的两大重点是: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远大理想的培养教育。
三、父母的榜样作用
父母以身作则,三分钟热度的父母通常培养不出具有远大理想和坚持品质的孩子。
父母的价值观认为努力、坚持、专注是做事的品德,孩子也会这样认为。
反之,孩子也会跟随父母做事风格。
父母的教养方式也会影响孩子的行为方式,民主型的父母,和善而坚定,温柔而有边界,会给孩子很大的自主权,能够理解并支持孩子。
因此更容易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和坚韧性。
四、青春期的同伴影响
进入青春期后,青少年花更多的时间与同伴待在一起,同伴作为最重要的参照群体能够提供给他们,最容易被接受的角色和行为的信息。
因此,青春期的父母更关注孩子的同伴影响,和品学兼优的孩子做同伴,对他们有更深远的影响。
如何一直保持远大理想的目标?
1、 目标分解法
远大理想的目标往往需要完成一个个小目标。
如果目标过于宏大,需要分阶段完成。每次针对一个目标,寻求可能的解决方法,逐个攻破目标,最终实现完成远大的目标。这个环节可以参考smart目标管理原则。
2、 替代经验,靠近目标人物
孩子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从而获得自我可能性的认识。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孩子通过观察以往优秀的学长、学姐取得的成就、交流会中优秀的人分享他们成长经历,解决困难的经历等,这些经验都是孩子的经历及贴近孩的生活。
因此,他们从这些经验中得到自我认识,自我调整及完善,这样就更接近自己的目标。
3、 社会支持系统
为理想奋斗的日子是艰辛的。科学家们的科研生活也面临很多孤独、寂寞、实验失败等难题,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会给予他们力量。学校的教导、父母的关心、亲友的鼓励都是孩子们前行的力量。
作为新时代的父母的我们:晨间专注学习+午觉高效工作+晚间深度陪伴,三模式展开每一天,有学习,有家庭,有健康,有社会交往等平衡生活,树立好榜样,帮助孩子们立志并实现一个个目标,前天我家也开了一个家庭会, 商量讨论制作好习惯打卡表,昨天启动执行,有这方面需要的伙伴也可以链接我。
我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大家的聆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