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爱》是情人节当天,也是今年春节假期间我看的最后一部影片。
这部作品,走进影院之前,原本我以为又是一部青春和爱情泛滥的五联画——毕竟在去年年底,已经刚刚有了《恋爱的城市》这样同类的多地取景的集锦式作品——但未曾想,银幕上的一声枪响,击碎了主人公的生命,也颠覆了我对此类电影的认知。
我不知道影片会给影院里那一对对甜蜜的情侣带来什么样的心灵冲击。在我看来,这种历经了两个多小时文艺片式的缓慢节奏,又在悲剧中戛然而止的处理,多少会给人一些错愕和惆怅。
《奔爱》,不是“奔向爱情”,而是活活变成了:这样的爱情,还有什么奔头!
不过,电影本也没有什么文法,也没有必要说,一定要在情人节档期刻意迎合观众嘛,质量还是一切评价的先决依据。
我发现,每年到了情人节这个时候,当创作者面对爱情这个恒久主题的时候,常常会将其进行段落式的叙事处理。在过去几年的情人节档期,上映就有张一白的《将爱情进行到底》以及陈思成的《北京爱情故事》。
这两部影片结构都是段落式的,而且都各有新意。
《将爱情进行到底》是三段式的,对应了男女主人公三种生命中的可能性,有喜有悲有平淡,且每一段的风格都十分鲜明,从动画波普风、到写实主义再到感伤浪漫主义;陈思成的处女作《北京爱情故事》,则是聚焦了不同年龄段人的爱情故事。而他的创意之处在于:这些不同年纪、不同人的爱情故事,你也完全可以把它整合、浓缩成一对爱人生命不同阶段的爱情感悟。
无论把一个个体的可能性无限放大,抑或是把多种个体的生命经验合为一体,这种段落式处理的优点,在于尽最大程度地贴近不同年龄段观众的多元经验,以满足他们对爱情不同的感悟和理解。
毕竟,爱情是众口难调的,是最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
从这一点来看这次的《奔爱》。除去开头那个大而不当、不知所以然的宇宙星空特效处理,五个故事的制作工艺客观说还是不错的,毕竟都已经是影坛成名的老炮儿进行操刀的嘛,但就拍摄质量而言,多少便显得有点良莠不齐了。
张一白篇:
在这个故事中,章子怡依然还是展示出她国内最顶级的“camera face”,确实上镜头性是相当出色的。但章子怡长得好,并不能拯救这一段叙事带给人的怪异感。
我体会,如果这个故事是一则文学短篇小说的话,效果会更好,文字之外的空白会留给人想像的余味;但是把这种文学性的“编排技巧”,挪用到电影里,便是对观众设置了不必要的悬念,而对于剧中主人公而言,就更令人觉得不那么可信。
我们到了这段故事的结尾,才明白章子怡和彭于晏的真实关系,这固然是一种反转处理,但在剧中叙事中,两人之前形同路人般的设置,显然是不能够成立的。(别告诉我说,彭于晏在教章子怡吃寿司时,有一个碰手的特写处理,光这一个信息,对观众几乎是没有预示性的)
管虎篇:
这个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取景的片子,地景不错,让我看了就想去大巴扎和联通欧亚的博斯普鲁斯大桥转转。但同样,叙事上也有着与张一白篇同样的夹生感,同时有“硬做叙事矛盾”的不畅。
这个短片一会像是聚焦中年夫妻情感困局的伦理片,一会又像是阿巴斯式的儿童片,混合到一起,气质略感不够纯粹。
而且生活经验告诉我们这种已经有娃的人:走到外面,无论怎么样,不能让孩子离开自己的视线之外。而片中的夫妻,竟然会因为一个电话,把孩子扔到一边不管不问,任凭走失。这种夫妻,真得不用奔爱,直接离婚最好。
张猛篇:
张猛这部是整个电影最好的一部。张猛和王千源两个老伙计一搭,就立马似乎有了精神,一扫之前《一切都好》的疲软乏力,而歌手出身的吴莫愁也表现不错,真要未来提名个什么最佳新秀,也不奇怪。
这一段的地景选到美国孤独的66号公路和大峡谷,是对叙事、对人物内心有真正的参与意义的,不像管虎那篇,土耳其换成个什么迪拜、布拉格的也能成立。
影片有中国现实的针砭意义,突出了代际的矛盾和情感的和解,让人感同身受。结合精心选配的音乐和对《雌雄大盗》的互文性使用,使影片脱颖而出。如果这部短片扩展成一个长篇电影,我也会是非常期待的。
滕华涛篇:
这个短片,我也基本上比较满意,属于典型的欧洲小文艺片范儿。
陈妍希,演时装戏,舒服,真是很喜欢。以后不要再拍古装片了,包子脸缺乏仙气。
只是,如果她不说中文就更好了。片中的中文段落可以完全舍弃,舍弃了就可以增加一种异国他乡的隔绝感和孤独质感,现在加进去某某牛奶的植入广告,相当于一个老鼠屎坏了一锅粥,气氛都破坏了好嘛。
高群书篇:
……(此处略去500字评论)
好,那我们最后总结一下:
对于《奔爱》这部电影,并不能用一无是处来形容,只能说是瑕瑜互见。
按照一个正常的逻辑,现在的五个片子,顺序是有问题的。我觉的,怎么着,也得让管虎的合家欢大团圆放到最后,把高群书的往前调。
但是片方没有这么做,我估计是因为高群书的这段“百合之恋”(通过前期预告片和剧照的投放)最大地吊起了观众的胃口。这是真正市场的策略,但是破坏了影片的整体感,让一部主打情人节档的片子在悲剧中结束。不过我要说,片方你们确实赢了,我虽然看完第四个已经有些困倦,但还是被第五部高群书片子里晃动的摄影机、生猛的激情戏挑起了精神。
这五个短片,没有按照人生的发展轨迹来布局,说明每个导演都是各自为战,前期缺乏统一的设计。
不过,也起码说明了另一个道理:一个成名的大导演,由于天赋和资源配置的能力,拍长片你很难超过他;但都是拍短片,拍微电影,时长有限,我想青年导演们和未来有志于电影事业的年轻人来说,绝对是有希望的。
因为对短片而言,比拼更多的是创意和火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