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写作并非大众的刚需
在写作课的作业中,我用了一个写作者从坚持日更到放弃日更的事例作为文章的论据,被老师指出这个例子只是新媒体人的个例,很难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因为对于绝大多数读者而言,写作并不是他们的刚需,他们更不需要通过写作来获得收入,他们除了写作,还有很多其他兴趣,譬如读书、健身、看电影、听音乐、旅行……
可能写作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充其量只是一个兴趣,顶多写写日记,而非把它当成是一个副业,甚至是一个职业来看待。
所以,对于文章中所举的例子,读者没有代入感,感觉跟自己无关,也就不怎么想读下去了。
老师说,可以举一些大众普遍认同的例子,譬如读书,很多人信誓旦旦说今年看100本书,年初还立下flag,但是年终回顾的时候却发现1本没读完;还有减肥,很多人说减肥,但是每次吃东西都胡吃海塞……还有许多的例子可以用,尽量少用写作作为例子。
就像我之前的领导说的:“虽然做直销,但是我偏不说直销。”
虽然我在写作,我偏不说写作。看了很多老师的文章,她文章中很少有写作的经验之谈,多的是她选定的领域的内容。
因此,我也得跳出写作这个小圈子,去看到更大的世界。
2.经验之谈很难出众
如果我还继续写与写作技巧方法相关的内容,受众有限,而且,很多的写作者,包括那些有了一定名气的人也在写,我肯定是比不上他们的,就像在同一个赛道,别人早就出发,占尽了先发优势,你很晚才起步,哪里追的上?
此外,我看了很多教写作的老师的公号文章,她们的内容普遍是教你如何写作,如何写作变现之类的,阅读量只有几百个,少的只有一两百。
为何简书那么多呢?简书是一群文青的聚集地,多数人上简书,都是希望去写作,看【谈写作】这个专题的关注人数就知道,写作本身就是简书爱好者的一大特色,可是,靠谈论写作技巧得到大家认可的,少之又少,而且,每个人都可以谈上几句,那么,我为什么要听你这个小白,而不是去听大咖的经验之谈呢?
所以说,少去谈论写作,一来你是小白,人微言轻,二来受众很窄,一旦出了简书,阅读量就急速下降!
3.不是谈论写作阅读量高,而是…
之前写过为什么谈论写作变现的文章阅读量那么高,这不是因为谈论写作,而是写作背后的变现啊,是金钱啊,这才是吸引人注意的根本,这才是所有人的刚需,人人都需要钱,恰好,你写作赚了钱,而我来简书写作,也希望能够通过写作来变现,一个能够提供经验,一个需要经验,两者相互需要,而文章作为一个交流的媒介,自然打开率就高了!
但这来到公号,反而失效了,为啥?因为在微信,多数人,并不想要去写作,也不依靠写作变现,相反,很多人要么喜欢刷朋友圈,要么喜欢群聊,要么喜欢看文章…
4.写什么内容才比较好?
在简书很厉害的人,譬如彭小六,也不是写写作技巧出名的,而是写个人成长,写阅读方法……出名的,还有乔老板也不是写写作技巧出名的,而是写职场、个人成长出名的,所以,很多都是有一个专注的方向。
除了名人外,我们还能看到,很多平台,在进入的时候,会让我们选择一个方向,有职场、有情感、有家庭……但是写作,却几乎没有,写作实际上应该被归类到教育方面,可见它并不是一个很大的分类,只是大类下的一个小类,受众也不会很多!
然而,我却被简书,被我自己起的名字(写作写作再写作)还有自己写的那些关于写作的文章,以及写作圈子里面的人和事所限制住了,而且还陷得比较深那种,我目之所及都是写作者,除去写作,就是文案,再没有其他更大的视野了。
其实,我看到的只是我想看到的,而现实包括但远不限于我所看到的那些人事物。
还好乔老板及时提醒我,用写作作为文章的例子,受众很少,因为很多人只限于看,而不屑于写。
所以,想要写得好,最好选定某个领域,职场、个人成长、情感……这些都行,但尽量少说写作方面的经验之谈。
你不会因为谈论写作技巧就能够变得出色,就像你不会因为上了很多写作课就能够变得优秀一样!
早定领域,少谈写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