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简书更文开始起,我就期盼着自己能成为简书真正的一员。
刚开始对简书的规则是一片茫然,一切参照皆以孩子的语文老师为标准。再次看到她的文章时,她已经写了20多万的字了,头像上有醒目的“简书创作者”徽章。
非常喜欢孩子老师的文章,表达细腻、思想通达,词汇丰富,每一处语词都用的恰到好处,意境的描述,也令人叹服。
并且孩子的语文老师在我们这一带是非常有名气的,无论是教学上,还是与人相处上,都令人如沐春风,获得了周围人的一致好评。
也有与之相熟的同事和我交流,平凡的,不起眼的事儿,在胡老师的笔下,总显得那么不一样。我们感觉没什么可说可写的,在胡老师眼里、心里处处皆是文章。
记得曹雪芹有一句话: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胡老师就是一个善于为他人着想,善于观察总结的人情练达者,总能触动他人的心声。
所以心里就有了一个“偷偷”的小愿望,也希望能像胡老师般写出自己的好文章,并且能有那么一个徽章。
在当时,对“简书创作者”的要求并不明确,也没有仔细查看官方的要求,想着,只要能写出好的文章 ,应该就可以获得这样一个勋章。
对写文这件事,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喜欢的,平时在自己的工作当中,看到好的教育教学论文,我总会划出关键语词,及时摘录文章的主旨金句。
文章的标题及所要阐述的观点、例证让我收获颇深的,很多时候都是自己所经历过的顿悟,只是当时并没有将其付诸于笔端,或者说心中有千言万语,却不知怎样顺序表达出来。
后来有幸认识了《中学数学教学参考》这本数学杂志,这里的内容将我带入更广阔的视野,给了我太多的顿悟与启示,之后,我开始根据他们的作品模仿,一篇接着一篇,越来越有感觉。
当时承担教研组长的工作,没有任何领导要求我的前提下,我自己将组内的教研活动用简讯的形式,图文并茂写出来。
在文中阐述了对教学的各种思考,评课与备课的展现,极大地推动了学校的教研组工作 ,这种写文动力来自内心的欢喜。
简讯的标题,内容获得了同事们的赞赏,他们说我写的东西像“大家”的作品。这些溢美之词给了性子浅薄的我一时的力量。
慢慢的我不需要再模仿他们就可以写出一篇自己思考的东西,今年参与了省级的论文大赛,所写论文斩获一等奖,这些都给了我前进的动力,但更多的是理性的思考。
在写文的过程当中,我感受到了内容和逻辑的重要性,以及为他人着想的重要性。
想要做成一件事,利他之心是最首要的。
想要学生收获良好的成绩,我们就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设计教学。
想让自己的商品更有卖点,我们就要站在大众的需要上去设计商品。
想让自己的文章,给予读者更多的启发与共鸣,我们就要站在读者的认知水平上,层级跨越,多感官触动。
遇上简书,是我生命转折的开端。我开始尝试写与教学无关的自己钟爱的小说类作品,写了几篇成文后,急赤赤的毛病又开始展现:申请简书创作者。
第1次申请,平台很快就给了答复,没有成功。
说实在的,心里还有小小的不服气。感觉自己写的文章还是比较通顺的。
但很快理智战胜了自己的情绪,在彼时连“简书创作者”是什么,有什么用都没搞清楚,只单纯的想要获取这样一个头衔,归根结底,还是内心虚弱的表现,想要获取认可。
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说,这是不成熟的表现。
不纠结于他人认可,不汲汲于名利,是我对自己的心理要求。
我所做的,都是我想做的,我所说的,亦为我心之所向,这可能就是我所要追求的自由!
今天,在我更文52天的日子里,在我早已忘却这件事的时候,它却突然而至。
真应了一句话: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这也应该是自由最终极的状态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