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段时间,我听说一个年轻的女辅警辞职了。
据说,她是一个个性张扬、也很有才华的女孩子。去年她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考上辅警,在当地警校接受培训。培训期间,她展现出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经常在各种场合发表演讲,特别受到领导的关注。
培训结束后,她被分配到某个部门工作。当时,几乎所有人都看好她,都认为她将在那里大显身手、实现抱负。但是出人意料的是,她在几个月后辞职了。
问及原因,听她的同事说,主要是因为她在那个环境里感到格格不入。在那里,很多人都不欣赏她那高傲生猛的性格。
也有人为她惋惜。辅警也算是很稳定的工作了,可她竟不珍惜,说辞职就辞职。
我想,也许她遵从自己的内心,放弃了一条不适合自己的道路,而去尝试其他的道路了。虽然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但对于一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来说,倒也十分洒脱。
相比之下,多少人早就发现那是一条不适合自己的路, 是一条和自己个性不符的道路,虽然多少次起心动念想要离开,可是始终下不了决心。时间就这么蹉跎过去了。多年以后,他们发现,离开的代价更大了。
02
在我三十岁以前,我和我身边的同事们,几乎没有人聊起过辞职话题。
那时,我们一心想着把自己的工作干好,一心想着怎么在工作上干出成绩,心甘情愿地加班加点。我还记得,有一次因为过度劳累,我在和我先生打羽毛球的时候突然晕倒。醒来后我说的第一句话,竟然是问我先生,我正在参与的那项工作进展得怎么样了。体制内青年对工作的热爱和责任心,在二三十岁时逐渐达到峰值。
等到了三十往后,逐年地,就开始听说又有谁谁谁想要辞职。大概是因为,三十四十岁后,大家的工作动力有所下降。特别是没能竞争到领导岗位的人,每每聊起天来,都是一副很佛系的样子。仿佛他们这些年来阅尽沧桑、看透红尘。大多数人都把个人关注的重心从工作转移到家庭上了。
但还有一小撮人,隐藏在他们佛系外表下的,是一颗不甘平庸的心。他们开始出现“辞职焦虑”。
我记得,四年前,我和几个朋友坐在一起聊天。其中,有一位刚刚辞职,我们听他讲述辞职的心路历程,以及辞职后的工作情况。还有两位一直打算辞职,但没有做好决定,想先听听过来人怎么说。
其中一个是王姐。她急切地说:“我今年已经38岁了,如果我再不辞职,恐怕就没机会了。”
大家不解。她又说:“现在的工作比较安逸,收入又不错。但是实现不了自己的理想。而换工作的话,可能又要重头奋斗。38岁,我觉得自己还可以奋斗两年。我还愿意去经历那个打磨自己的过程。而40岁,对我来说,是个分水岭。一旦超过40,我就不想再像以往那样用力追求了。我想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家里。我牺牲不起。所以,我现在很犹豫。”
她至今还没有辞职。今年她42岁了。我问她:“你还想辞职吗?”她笑着说:“那都是过去式了。我现在放弃自我了,专心弄孩子。”
从这个年龄段打算辞职的原因上看,不外乎以下两种:
其一,渴望实现自我。每个人在青春年少的时候,都有一种“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气。而工作后发现自己不过是个无名小卒,根本没干出什么拿得出手的成绩 。到了这个年龄,再不辞职,再不去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以后就是想,恐怕也没有动力了。可能就真的认命了。所以在三四十岁,会产生一股特别的焦虑。
其二,渴望更好的环境。有些人不仅不喜欢自己的工作内容,也不喜欢工作的领导和同事。他们觉得自己和他们不是同路人,就不应该出现在一条船上。一想到后半辈子要一直地和他们绑在一起,心里就为自己喊屈。
可是真要辞职,又下不了决心,又有很多心理障碍。这些障碍主要有:
其一,对于经济安全感的需求。
很多人已经习惯了现在的工作,特别是那份“旱涝保收”的稳固感。就拿去年来说,尽管有疫情的影响,但自己的家庭开支并没有因此出现问题。这就是一份经济上的安全感。
特别是在大城市,天价房贷、车贷、子女各项教育开支 、老人随时可能需要就医的压力下,每个月有一笔固定的收入,对于三四十岁的准中年人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
其二,本领恐慌。
很多人在原单位可能够用的技能结构其实是非常单一的,充其量只能胜任某个具体岗位和工种。一旦把自己拉到人才市场上参与激烈的竞争,可能很容易就被淘汰了。
怎么办?学习吗?现在学习还来得及吗?三四十岁的年龄,上有老下有小,还要学习一门新技能,和小年轻们一起竞争求职市场,那压力太大了,更没戏了。想到这儿,只好默默地放弃辞职的念头。
03
三四十岁,考虑辞职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关于确认自我的议题。
在发展心理学看来,每个青少年都要寻找自我。包括确认我是谁,在社会上应该占什么地位,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我怎样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等等。这种寻找和确认始于青春期。
等到二十多岁大学毕业的时候,大部分青年人带着满腔热情开始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他们心中相信这样一个因果关系:只要自己努力,就能实现自我的价值,就能取得成功。爱拼才会赢!因此,他们比谁都努力。
但是到了三四十岁,很多人失望地发现,这个因果关系常常在工作场景中并不成立。他们过去对工作理想化的幻想开始破灭。他们逐渐意识到,现实和理想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爱拼不一定会赢,拼了十来年,可能自己还是一个平庸之辈。
可是每个人内心深处依然有着强烈的声音,想知道“我是谁,我应该在社会上占有一个怎样的位置,我应该实现什么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
对于现状的不满,使他们产生了辞职的念头。但是基于对于安全感的需求和本领恐慌等原因,又使他们无法迈出这一步。
很多人就在这种夹缝里别扭地生活着、工作着。
在我看来,最好的解决之道,就是不要为自己设限。
第一,不苛求外部认同。
很多人想通过辞职来改变现状,本质上还是想用自己所在的圈子来定义自己。如果自己在一个高大上的圈子,就认为自己也是高大上的,反之,就认为自己是一个无名小卒。然而,从外部寻找,总是不可靠的。因为一旦你不在某个圈子里,你就什么都不是了。
找到自我,最重要的是不再期冀从外部寻找认同,而得从内心深处进行自我认同。
第二,不画地为牢。
不必认为自己必须属于某个圈子,或必须脱离某个圈子。你可以做斜杠青年,同时属于多个圈子。我认识的体制内的朋友中,有些人参加了书法协会、作家协会,有些人是音乐发烧友,有些人是资深义工和某些组织的志愿者。
他们的业余生活特别丰富。这提升了他们对人生的满足感和幸福感,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带着一份完全不同的心境。
第三,不提前向衰老认怂。
有些人之所以有强烈的准中年危机,认为自己到了三四十岁还一事无成,是因为他有一个单一的成功标准:三十岁之前应该学有所成,应该干出成效,应该达到一个怎样的标准,才叫成功。一旦过了三四十岁,他便觉得自己已经在走向衰老的路上,觉得一切都晚了。
或许在某些方面,是有点晚了,比如你要工作、还要照顾尚幼的子女,没办法再回到学校进行全日制的学习。比如你年龄太大没办法竞争领导职位。
但是,还有很多事都不晚。只要你依然保持一颗孩子般的好奇心,你就依然可以不断自我成长,成为一个人格更成熟更完善的人。你就依然可以不断学习,学习许多这个时代需要的本领,学习很多不会过时的本领,甚至是越老越吃香的本领。
总之,一切皆有可能,别为自己设限。
今天,我和一位老友聊天。她说:“我不打算辞职了。”我问她:“你怎么想的?”
“唉,人还是要实际一些。不能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而牺牲了别的。况且,我还有家庭的经济责任、还有陪伴子女的责任。我做不到自顾自地去追求。”
我说:“别担心,你一定能找到平衡的办法,你一定能找到兼顾的途径去实现自己!实现自我,并非必须辞职。而辞职,也不一定就能自我实现。”
(无戒学堂日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