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毛中特】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tags: 考研,政治,肖秀荣,毛中特
grammar_cjkRuby: true
第一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考点5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经济体制改革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过程
- 核心问题: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或者政府与市场)
- 形成过程
- 十一届六中全会:“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
- 十二届三中全会:“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首次提出)
- 十三大:“计划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
- 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标
- 十八大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改为“决定性作用”
- 社会主义市场的基本特征: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宏观调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色在于坚持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要点
-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
-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 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可以和不同社会制度结合起来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宏观调控
考点6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 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 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必要性:
- ①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 ②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 ③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而不是因为它也是社会主义经济)
其中,第②条是“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依据
- 对基本经济制度认识的新高度
- 公有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
- 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但注意,这两种经济是我国经济制度的组成部分,但不是经济制度的实现形式。因为所有制和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
- 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
- 基本原则: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 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
- 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
- ①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 ②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补充内容:
- 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
- 注意,国有经济是主导作用,起控制力,但不是主体地位
- 公有制经济的性质和实现形式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公有制经济的性质体现在所有权的归属上。
- 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采取怎样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问题
-
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是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有一条原则。
-
非公有制经济
- 构成: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商独资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
注意:混合所有制不是非公有制经济,而它里面的非公有制成分属于非公有制经济,注意区别
- 作用:支撑增长、促进创新、扩大就业、增加税收
- 如何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 ①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
- ②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
- ③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
- ④建立适合于家族企业的现代企业治理结构和机制,是进一步存进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 混合所有制经济
- 含义: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经济
- 地位: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
注意这里特别容易针对基本经济制度出干扰选项,下面总结下
-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我国经济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基
- 国有资产、集体资产、非公有资产等交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
- 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注意,这里多了“市场”二字),但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考点61:分配制度
-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收入分配领域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
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 依据: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
- 所有制基础:公有制
- 物质基础:生产力水平
- 体现:
- 体现在按劳分配是全社会占主体的分配原则
- 也体现它是公有制经济内部主体的分配原则
- (补充)共有控股企业内部职工收入分配的主要形式
- 重要意义
- 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分配领域的体现
- 只有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才能体现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 才能保护人们互相之间在平等的经济关系基础上建立和谐的经济利益关系
- 才能保证向共同富裕这一目标前进
注意,按劳分配不能提升国有经济的比重,因为国有经济不需要提升比重
-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 实质: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
- 类型:
- 各种物质生产条件
- 人的劳动
- 形式:
- 按劳动力价值分配
- 按资本或资产等物质生产要素分配
- 按管理和知识类的生产要素
- 意义
- 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 有利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地活力竞相迸发
- 让一切创造财富地源泉充分涌流
- 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
考点62: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 主要特点
- 增长速度要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
- 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
- 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
- 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自愿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
- 举措
- 注意克服集中倾向
- 不是一个时间,不要用好或坏来判断
- 不是一个筐子,不要什么都往里面装
- 不是一个避风港,不要把不好做或难做好地工作都归结于新常态
- 不是不干事,不是不要发展,不是不要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而是要更好发挥主观能动性、更有创造精神地推动发展
- 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
- 途径:
- 要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
- 要以结构深度调整、振兴实业经济为主线
- 途径:
-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 方针: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 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需求侧管理,重在解决总量性问题
- 供给侧管理,重在解决结构性问题
- 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
- 任务: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 “三农”问题
- 重要性
- 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业、多予少取放活方针
- 底线:
- 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
- 耕地红线不突破
- 农民利益不受损
- 农业
- 底线:
- 确保粮食生产不降低
- 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
- 农村稳定不出问题
注意和“三农”问题底线的区别
- 主要目标: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
- 主攻方向:提高农业供给质量
- 根本途径: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
- 内容
- 产出高效
- 产品安全
- 资源节约
- 环境友好
- 底线:
- 农村
- 主线: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
- 政策: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基石)
- 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
- 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
- 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
有利于: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 完善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
- 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
- 重要性
- 新型城镇化
- 重要性
- 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 既是发展的结果
- 又是发展的动力
推进城镇化是重要途径、有力支撑、重要抓手,具有重大意义(注意是途径,不是举措)
- 必须坚持
- 以人为本
- 优化布局
- 生态文明
- 传承文化
- 总体要求
- 生产空间集约高效
- 生活空间宜居适度
- 生态空间青山水秀
注意,不是“产业空间优化高效”
- 重要性
第二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考点63:政治发展道路
-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 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 本质和核心要求:人民当家做主
- 基本方略:依法治国
考点64: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 人民民主专政
- 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
- 它与无产阶级专政的①性质、②作用、③职能、④历史使命相同
- 实质
- 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 切实保护人民权益
- 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统一与稳定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根本政治制度、政体
- 性质:符合中国国情、体现国家性质、根本政治制度和最高实现形式、最好实现形式、重要制度载体
- 政治协商制度
- 政党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 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 核心内容:多党合作
- 性质
- 统一战线的组织
-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
- 发扬民主的重要形式
注意,这时候已经不是国家机构的组成部分了
- 基本方针
- 长期共存
- 互相监督
- 肝胆相照
- 荣誉与共
- 职能
- 政治协商
- 民主监督
- 参政议政
- 实现
- 广泛性参与与集中领导
- 社会进步与国家稳定
- 充满活力富有效率
-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 特有形式
- 独特优势
- 重要体现
- 独特的、独到的、独有的民主形式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核心: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
-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 制度
- 自我管理
- 自我服务
- 自我教育
- 自我监督
- 基层民主自治体系
- 农村村民委员会
- 城市居民委员会
- 企业职工代表大会
- 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最直接、最广泛的民主实践
考点65:全面依法治国
第三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考点67:坚持走中国特色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 内涵
- 指导: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 主题:科学发展
- 根本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 出发点和落脚点: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
- 如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 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事关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问题
- 必须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 必须坚持自己的民族特色,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 必须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抵制西方腐朽文化的影响
- 必须坚持一手抓文化事业、一手抓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考点68: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分析题考点】
-
核心价值体系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
核心价值观内容:富强、民族、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
两者关系:
- 两者具有内在统一性
- 首先,两者方向一致
- 其次,两者都坚持重在建设
- 两者各有侧重
- 价值观更加突出核心要素、更加注重凝练表达、更加强化实践导向
-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暂略,分析题背)
考点69: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
建设社会文化强国,需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文化自觉自信是建设社会文化主义文化强国的一个必要条件。
-
如何建设:
- 需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
- 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力
- 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 必须加快文化体制改革
-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公益性文化事业 经营性文化产业 政府主导 市场主导 基本文化需求 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社会效益 这里总结下关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区别:
公益性文化事业 经营性文化产业 政府主导 市场主导 基本文化需求 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社会效益
第四节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考点70: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 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考点71:保障和改善民生【分析题考点】
-
改善民生是推动发展的根本目的。
-
措施:
- 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
- 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国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党重要使命。
- 提高教育质量
- 促进就业创业
- 缩小收入差距
- 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 促进 人口均衡发展
考点72: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 如何治理:
- 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 ①坚持系统治理
- ②坚持依法治理
- ③坚持综合治理
- ④坚持源头治理
- 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 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
- 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 加强基层社会治理
网友评论